公元684年,大臣裴炎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悲痛,走向了他人生的终点——行刑台。只是几年前,他还被视为朝廷重臣,为大唐的稳定贡献良多。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让武则天决意处死这位曾经的得力助手?
作为名门望族裴炎的后代,裴炎早年在弘文馆学习,并通过科举考入仕途。他先后在多个地方任职,丰富的经验使他逐步迈入中央,成为御史。裴炎的仕途之所以顺利,离不开唐朝当时的气候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动荡。
公元675年,从那一年起,大唐经历了罕见的极端天气,关中地区连续三年大旱,粮食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由于原本战事频繁,唐朝的国力因为连年的对外战争变得捉襟见肘。裴炎为应对经济困境,提出了一项关键建议:停止西域战争,调边军回关中,并引黄河之水灌溉关中。尽管此建议一开始广受反对,但武则天选择站在裴炎一边。这项工程耗时六年,虽过程艰辛,最终成功缓解了灾情,使得武则天对裴炎刮目相看。
裴炎助力武则天的故事并没有终止在灌溉工程中。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太子李弘突然暴亡,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接任太子,但他的纵情声色给了武则天废黜他的理由。武则天组建了一个班子,负责审理太子李贤的纵情案,裴炎便是主审官之一。追查过程中,东宫发现大量盔甲,案件被迅速上升为谋反案,李贤被废黜。由此,裴炎与武则天的关系更加紧密。
然而,好景不长,裴炎的位置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留下裴炎作为辅政大臣。然而,在行使这一权力的过程中,裴炎逐渐发觉武则天的野心与传统大相违背。裴炎坚持自己的底线,认为天下应该归李唐所有,而不能脱离正统,他开始与武则天拉开距离。
公元684年,裴炎阻止武则天打压李唐宗室的计划,显然站到了对立面。李敬业叛乱期间,面对武则天越来越出格的行为,裴炎再也无法保持沉默。在一次朝会上,裴炎义正词严地对武则天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建议天后归政。然而,这番话成为致命伤,裴炎被扣上谋反的帽子,锒铛入狱。
在狱中,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再有生还的机会,但即使面对死亡,他仍然坚持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行刑当日,枯槁的裴炎走在秋风中,他的内心是否有对自己仕途选择的反思呢?
裴炎死后,武则天彻底清洗了朝廷中的反对势力,确保自己的执政地位无可动摇。后人看待裴炎的结局,有人认为他是忠臣,有人则认为他助纣为虐。历史对他的评价,自然有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