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_一增四改_高产模式,优化群体质量,突破产量瓶颈

施俊杰瑞说三农呀 2025-03-27 14:05:00

**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模式:优化群体质量,突破产量瓶颈**

在我国广袤的玉米种植区,农民们一直都在追求着更高的产量,希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改善生活,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力量。长期以来,玉米产量似乎总是面临着一些瓶颈,难以实现大幅度的提升。这时候,“一增四改”高产模式就像一道曙光,出现在了玉米种植的领域。

一、提出问题

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种植密度往往不合理。很多农民凭借着多年的经验,随意确定种植密度,有的地方种植过稀,每亩地可能只有2500 - 3000株玉米。这样的密度下,玉米植株个体能够获得较为充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但是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像一个房间里只住了几个人,虽然每个人都很舒适,但是房间还有大量的空间被闲置。而有的地方种植过密,每亩地能达到5000株以上,结果玉米植株之间相互竞争资源,导致生长不良。在一些山区的小块玉米地里,由于农民认为种得越多越好,过度密植,到了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植株变得细弱,叶片发黄,通风透光性差,病虫害也容易滋生。

品种选择不当也是一个关键问题。部分农民没有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有些耐旱品种被种在了水源充足但易涝的地区,而一些喜肥水、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却被种植在风口或者土壤肥力较低的地方。这就好比让一个擅长短跑的运动员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因为品种选择失误导致的玉米减产幅度可达10% - 20%。

施肥不合理也是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施肥方式大多是“一炮轰”,就是在播种前一次性施足肥料,后续不再追肥。这种方式导致玉米在生长前期肥料充足,生长迅速,但到了中后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期之后,养分供应不足。就像一个人在长跑比赛中,开始时冲刺太猛,到后面就没有力气了。有研究表明,这种施肥方式下,玉米对氮肥的利用率可能只有30% - 40%,大量的肥料被浪费掉了。

二、分析问题

(一)种植密度不合理的影响

从光照利用角度来看,种植过稀时,虽然单株玉米受光充足,但整体土地上的玉米植株接收到的光照总量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因为玉米植株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空隙,阳光照射到这些空隙时就被浪费掉了。而种植过密时,植株之间相互遮挡,底层叶片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光合作用无法有效进行。光合作用是玉米制造有机物质的关键过程,光照不足就会导致有机物质合成减少,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从通风角度分析,种植过稀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田间小气候,空气流通不畅,容易滋生一些喜阴湿环境的病虫害。而种植过密则会使通风阻力增大,空气难以在植株间顺畅流动,同样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玉米螟这种害虫,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更容易繁殖和传播。

(二)品种选择不当的后果

不同的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耐旱品种通常根系发达,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下深入土壤吸收水分,但如果种植在水分充足且排水不良的地区,发达的根系可能会导致植株生长过于旺盛,容易倒伏。而喜肥水品种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地方,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植株矮小,果穗发育不良。比如,某些适合在东北黑土地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其生长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养分积累,如果将其引种到南方一些土壤肥力较低且温度较高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生育期缩短,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

(三)施肥不合理的原因

传统的“一炮轰”施肥方式没有考虑到玉米生长的阶段性需求。玉米在生长初期,对养分的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进行根系和叶片的生长发育。而到了大喇叭口期,玉米开始进入穗分化阶段,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需求急剧增加。如果在这个时候肥料供应不足,就会影响穗的分化和发育,导致穗小、粒少。而且,一次性施肥还容易造成肥料的淋失和挥发,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

三、解决问题 - 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模式

(一)“一增”: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基础。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来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来说,紧凑型品种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平展型品种则要适当降低密度。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情况下,紧凑型的郑单958,每亩地可以种植4500 - 5000株;而平展型的农大108,每亩地种植3500 - 4000株比较合适。通过科学测定,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后,每亩地的玉米穗数能够显著增加。假设原来种植稀疏时每亩地只有3000株,平均穗粒数为400粒,产量为3000×400 = 1200000粒。当合理增加到4000株时,如果穗粒数能够保持在350粒左右,产量就变为4000×350 = 1400000粒,产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四改”之改种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关键。要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要考虑品种的抗逆性、丰产性和适应性。比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先玉335等耐旱品种;在多风雨的地区,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如登海605。这些品种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筛选,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据调查,在适宜的地区种植优良品种,产量可比普通品种提高15% - 20%。而且,优良品种在抗病虫害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一些转基因抗虫玉米品种,能够有效抵抗玉米螟等害虫的侵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四改”之改用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根据玉米生长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精确配比肥料的一种施肥方式。在玉米播种前,可以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和玉米的需肥规律制定施肥方案。一般来说,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每亩地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 - 3000公斤,再加上复合肥30 - 50公斤。在大喇叭口期,要追施氮肥,每亩地可追施尿素15 - 20公斤。这样精准的施肥方式,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使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供应。研究表明,配方施肥相比传统的“一炮轰”施肥方式,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 - 50%。

(四)“四改”之改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涵盖了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在播种环节,要保证播种深度均匀,一般在3 - 5厘米为宜。播种过深会导致种子出土困难,消耗过多的能量;播种过浅则容易使种子落干,影响发芽率。在田间管理方面,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在玉米苗期,进行一次浅中耕,可以清除杂草,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除了化学防治外,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比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装诱虫灯诱捕害虫等。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能够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五)“四改”之改适期收获

玉米的收获期对其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去,很多农民往往过早收获玉米,此时玉米籽粒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产量降低。适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千粒重高。一般来说,当玉米果穗包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就是最佳的收获期。据测定,适期收获的玉米比过早收获的玉米,千粒重可提高2 - 5克,产量也能相应增加。

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模式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从种植密度、品种选择、施肥、管理和收获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优化玉米的群体质量。通过实施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地突破玉米产量的瓶颈,让农民朋友们在土地上收获更多的希望,也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玉米种植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广这一高产模式,让更多的玉米田实现高产稳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位农民都是土地的守护者,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玉米作物。“一增四改”高产模式就像一把钥匙,为他们打开了玉米高产的大门。我们相信,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推广和完善,我国的玉米产量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高峰,那将是一幅充满希望的丰收画卷,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闪耀,诉说着农业科技的魅力和农民的喜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