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55军6万人于凭祥市集结,5000越军不退反进,朱月华:剥竹笋

阿皮虾说历史 2024-11-29 18:22:45

引言:

1979年初,广西凭祥市边境战云密布。面对越军的频繁挑衅和边境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55军6万将士在军长朱月华的统帅下,在凭祥市集结完毕。此时,越军第三步兵师第十二步兵团5000余人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在苏联支持下更加嚣张,扬言要"打到友谊关吃早饭"。面对这支装备精良的越军,朱月华将军巧妙运用"剥竹笋"战术,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仅用短短时间就将越军十二团全歼。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解放军的军事实力,更重塑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威望,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纲:

一、中越关系恶化背景

胡志明逝世后黎笋掌权

越南投靠苏联,开展排华活动

越军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衅

越南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二、55军凭祥市集结

朱月华军长统帅6万大军

55军163师部署情况

边境地区军事形势

越军第十二步兵团5000人的部署

三、"剥竹笋"战术的运用

战术起源与特点

朱月华将军的战术部署

火力打击与战术实施

越军十二团覆灭过程

四、战役影响与历史意义

28天攻占谅山的军事成就

对东南亚地区局势的影响

中国军事威慑力的提升

对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意义

78年55军6万人于凭祥市集结,5000越军不退反进,朱月华:剥竹笋

1979年初,广西凭祥市边境战云密布。面对越军的频繁挑衅和边境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55军6万将士在军长朱月华的统帅下,在凭祥市集结完毕。此时,越军第三步兵师第十二步兵团5000余人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在苏联支持下更加嚣张,扬言要"打到友谊关吃早饭"。面对这支装备精良的越军,朱月华将军巧妙运用"剥竹笋"战术,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仅用短短时间就将越军十二团全歼。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解放军的军事实力,更重塑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威望,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云突变 中越情谊成往事

1969年9月2日,越南"国父"胡志明在河内逝世。这位曾经带领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抗美斗争的革命家的离去,让中越关系走向了新的转折点。

在胡志明去世后,以黎笋为首的新一届越南领导层逐渐掌握政权。这个政权开始推行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政策路线,逐渐向苏联靠拢。

中国曾对越南提供了大量援助,从武器装备到医疗物资,再到日常生活用品,都体现了中国对越南的支持。然而,随着越南与苏联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份情谊开始被越南逐渐遗忘。

1974年起,同登镇的边境局势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越南军人频繁阻挠中国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活动,这些行为逐渐演变成了一系列武装冲突。

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越南开始在多个边境地区进行挑衅。一些极端分子甚至对中国边民和巡逻军人进行枪击,造成人员伤亡。

国内的华侨也未能幸免,他们遭到越南当局的驱逐和迫害。这种反华排华的行为在全越南范围内蔓延,导致大量华侨流离失所。

1978年,越南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这一举动被视为对中国的公然挑衅。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越南彻底倒向苏联阵营。

同年8月25日,越军第12步兵团派出200多名边防公安军,在同登镇对华人进行暴力驱赶。这一事件造成大量华人伤亡,成为中越关系恶化的重要转折点。

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不断加强军事部署。他们将最先进的苏式装备部署在边境地区,并增加了对中国边境的侵扰行为。

中国政府多次通过外交渠道警告越南停止挑衅,但这些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效果。越南的行为变得越发肆无忌惮,边境冲突愈演愈烈。

到1978年底,越军第三步兵师第十二步兵团已在同登镇附近集结约5000人。他们在当地构筑工事,准备对中国发起进攻。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采取军事手段来应对。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将彻底改变中越两国的关系。

朱将军定计破敌军三路包抄

1979年初,在凭祥地区的情势愈发紧张。解放军55军在朱月华将军的统率下,召开了一场关键的战前会议。

会议上,朱月华将军展开了一张详尽的地形图,指着友谊关、太平、同登等关键地点。针对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重兵集结,他提出了"剥竹笋"式的进攻战术。

这个战术的核心是利用地形优势,采取三路包抄的方式对越军进行合围。主攻方向由友谊关出发,直指越军主力防御阵地。

副攻方向分别从太平和同登两侧展开,形成钳形攻势。这样的部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解放军的数量优势。

战前侦察显示,越军第十二步兵团在边境地区构筑了多层防御工事。他们依托有利地形,布置了大量火力点和反坦克阵地。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朱月华将军调集了大量火炮。这些火炮将在进攻开始前对越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

坦克部队被分配到三个进攻方向,负责突破越军的防御工事。装甲部队的投入将大大提升解放军的突击能力。

工兵部队也接到了具体任务,他们将负责清除地雷,开辟进攻通道。这些准备工作都在秘密进行,以确保行动的突然性。

后勤保障队伍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多个补给站。这些补给站储备了充足的弹药、食品和医疗物资。

通信部队架设了完整的指挥网络,确保各部队之间能够保持畅通的联系。这个网络将在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

特种侦察部队已经渗透到越军防区,搜集敌军部署情报。这些情报为制定详细的战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防空部队也做好了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空中威胁。虽然越军空军实力有限,但防空部署仍然不能松懈。

在部队进入预定位置的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伪装措施。夜间行军,白天隐蔽,避免被越军发现行动意图。

各级指挥官都接受了详细的战前布置,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协同要求。所有人都知道在接到命令后该做什么。

医疗队在距离前线不远的地方设立了野战医院。救护车和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接收伤员。

战前动员大会上,朱月华将军向全体官兵强调了这次行动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场局部战争,更关系到国家尊严。

机要人员将作战命令送达各个部队,具体行动时间也已确定。整个55军六万将士都进入了临战状态。

各级党组织开展了战前教育活动,增强官兵的战斗意志。大家都明白,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

越军强硬据守阵地死战不退

1979年2月初,越军第十二步兵团在同登镇地区的防御工事已经构筑完毕。这支由苏联武装起来的部队,在边境地区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越军指挥官在制高点上设立了指挥所,通过望远镜密切注视着中国一侧的动向。他们在重要位置布置了大量观察哨,随时报告解放军的动态。

防御阵地分为三道,每道防线都有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交通壕。这些工事都经过精心设计,可以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

越军在前沿阵地埋设了大量地雷,建立了多个反坦克障碍带。他们还在预计解放军可能突破的位置设置了火力集中点。

每个班都配备了至少一挺重机枪,火力点构成了完整的火力网。重机枪火力可以覆盖所有可能的进攻路线。

越军把最精锐的部队布置在预判的主要突破口。这些士兵都是越战老兵,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团属迫击炮连被分散到各个高地,随时准备对进攻的解放军实施火力打击。炮兵观察员在前沿阵地设立了多个观察点。

后勤补给线路也经过周密安排,各级指挥所之间建立了有线通信。他们在地下工事中储备了大量弹药和给养。

越军士兵们都接受了坚守死战的命令,没有人提到后撤的可能。他们相信凭借地利和工事优势,可以抵挡住解放军的进攻。

苏式装备给了越军极大的信心,从AK自动步枪到RPG火箭筒,再到各类迫击炮。这些武器在越战中都证明了其可靠性。

阵地前沿设置了多道铁丝网,并在关键地段布置了照明弹。夜间警戒也十分严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出照明弹。

各连队之间建立了相互支援的预案,一旦某个地段遭到突破,相邻部队可以立即实施反击。他们还准备了多条预设反击路线。

狙击手被派往关键位置,负责打击解放军的指挥员和通信员。这些狙击手都配备了带有瞄准镜的SVD狙击步枪。

防空火力主要由高射机枪组成,分布在各个高地上。虽然没有防空导弹,但密集的机枪火力也能对低空目标构成威胁。

越军的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解放军的动向,并向指挥部报告。他们认为解放军不会在短期内发起进攻。

工兵分队在预设阵地上还在不断加固工事,增设伪装。他们利用当地的树木和泥土,让防御工事与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物资储备点都建在山洞里,可以防御炮击。医疗队也在后方建立了多个救护站,为可能发生的战斗做准备。

越军士兵们在各自的阵地上严阵以待,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们坚信,只要死守阵地,就能挫败解放军的进攻。

解放军火力全开歼灭越军主力

1979年2月17日凌晨四点,解放军炮兵阵地突然爆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数百门大炮同时开火,密集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越军阵地上。

炮击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越军的前沿阵地在猛烈的炮火中被夷为平地。那些精心构筑的工事在瞬间化为废墟,通信线路全部中断。

解放军的突击部队从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坦克部队在最前方开路。工兵部队紧随其后,快速清除地雷,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

主攻方向上,解放军一个加强团在坦克掩护下,冒着越军的零星抵抗,迅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越军的机枪火力点在炮击中损失惨重,未能形成有效阻击。

两翼的突击部队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占领了制高点,切断了越军的退路。远程火箭炮不断轰击越军的纵深阵地,压制了敌军的有组织反击。

空中,直升机编队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打击发现的越军据点。直升机挂载的火箭弹精确命中了越军的指挥所和弹药库。

越军试图组织反击,但三面受敌的局面让他们陷入混乱。解放军的"剥竹笋"战术发挥了预期效果,越军被分割包围,失去了统一指挥。

特种部队渗透到越军后方,破坏了他们的通信设施和补给线。失去通信联系的越军各部无法相互配合,只能各自为战。

解放军的第二波进攻开始时,已经有越军部队开始溃败。他们放弃阵地,试图向后方突围,却发现所有退路都被切断。

坦克部队发起猛烈冲锋,碾压了越军的最后防线。重机枪和轻机枪组成的密集火力网,将试图突围的越军死死压制。

到中午时分,战斗进入最后阶段,越军主力已被分割成数个孤立据点。解放军对这些据点实施分割包围,逐个清剿。

越军第十二步兵团的指挥系统完全瘫痪,团部失去了对下属部队的控制。各级指挥官不是阵亡就是被俘,剩余部队陷入无序状态。

解放军的突击组对残余据点发起最后攻击,逐个清除顽抗分子。战场上处处可见投降的越军士兵,他们举着白旗走出掩体。

医疗队立即展开救治工作,对双方伤员一视同仁。战地救护站里,中国医生尽全力抢救每一个伤员的生命。

战斗结束时的统计显示,越军第十二步兵团已经完全丧失战斗力。缴获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包括大量苏式先进武器。

这场战斗充分展现了朱月华将军"剥竹笋"战术的精妙之处。集中优势兵力,三面包抄,逐层剥离,最终全歼敌军。

战后的战场清理工作持续了数天,解放军工兵部队清除了大量未爆炸的地雷和炮弹。这场战斗不仅取得了军事胜利,更展示了解放军的战术素养和组织指挥能力。

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展现出了精良的军事素质和高超的战术水平。这场胜利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典型战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