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四川眉州(四川省眉山市)人。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苏东坡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其中有一首诗名垂千古,以下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有人说是抄袭的呢,这里不得不提到对苏轼一生影响很大的人: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与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变法大家应该都学过了,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如果后面有机会会详细深入介绍。王安石有一首诗《登飞来峰》如下: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首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不论是结构还是用词确实似有相似,但是由此就判断是抄袭为时尚早,让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也许会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苏东坡公元1084年即元丰七年写《题西林壁》这首诗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归乡了,回到了老家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虽然和苏轼政见不和,但是王安石很欣赏苏轼的文采,就像苏轼也很敬重王安石的为人一样。有一天王安石闲来无事就问自己的仆人:最近有没有东坡的新作传出来呀,仆人答到,前几日苏轼和几个友人游庐山写了好几首诗,其中《题西林壁》流传度最高,接着把诗写下来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完全诗,微微点头,颔首称善。同年7月,苏东坡路过南京,专程拜访了王安石。苏轼早年因父亲苏洵和王安石结怨,后来又因为政见不同,一直和王安石不和,可以称得上是政敌。后来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虽为政敌,但是却不计前嫌亲自进京上书替他说情,可见王安石为人正直。正因如此,苏轼也对自己的一些过往做了检讨,而这次正是怀着感激之情去拜访王安石的。此次相逢,两个文人一笑泯恩仇,相谈甚欢。并且很有默契的只谈诗文,不谈政治,他们一起游览山川,吟诗作赋,好不快哉。此间王安石和苏轼和诗多首,苏东坡写下《同王胜之游蒋山》,王安石和诗《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谈到诗文,苏东坡就提到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对此诗大为赞赏,而王安石何尝不知道,《题西林壁》正是脱胎于此,此两首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登飞来峰》写于公元1050年,当时王安石30岁,年轻气盛,无所畏惧,一往无前。34年后,经历了人生重大变故的苏轼,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惊世之才,写出了《题西林壁》,提炼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正如当时混乱的政局吗?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似乎是王安石对此问题的解答,如何才能摆脱谜团,当然是“自缘身在最高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与世事的变化,也会出现变化,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变。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两人在人生境界上又到了不同的阶段,自然看待事物的观点也不同往日。我们做人做事,也不必拘泥于一时一事。要打开眼界,放开心胸,才能拥抱这大千世界的无穷乐趣。这两首诗,有着不同的人生哲学,王安石的《登》诗从正面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随着认识高度的提升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东坡的《题》诗从反面描写,提出了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我们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就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如此!两首诗都有独到之处。元祐元年四月初六(1086年)王安石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苏东坡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王安石死后,元祐党人开始打压新党,苏轼站出来反对把王安石变法一竿子打死,而这正不是印证了他的诗意吗?这首诗不就是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致敬之诗?大可不必强加为抄袭而作,可理解为跨越34年的和诗一首,君子之交莫如此也!但是由于苏东坡反对把王安石新政全盘否定,结果又得罪了元祐党人,致使新党和旧党都容不下一个苏东坡了,此后一直被贬,先被贬广东惠州,后又于62岁高龄被贬海南,公元1100年大赦复任归朝,于1101年8月24日死于归途,恰好比王安石少活一岁,享年六十五岁。至此,两大名士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一个,若是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另一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