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到这个时候王室已经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开始不满于现状,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始争夺霸权。先后起来称霸的比方有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等。
到春秋末年的时候,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大权旁落到了智、赵、魏、韩四大家族的手中,智家的当家人智宣子想让智瑶做继承人却遭到了族人也是他的谋士智果的反对。智果就认为智瑶以有才无德,说如果他做了继承人,智氏将来肯定会灭亡,智瑶就是后来的智襄子。

事实证明智果还真说对了,在与赵、魏、韩三家的斗争中智氏失败,智瑶身死族灭,只有智果一脉因为脱离了智氏得以幸存。历史验证了智果的话,但历史那是人写的,常以成败论英雄,所以这才有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
如果胜利的是智瑶,历史还会这样写吗?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即便是圣主明君也往往会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断绝大好的局面。比方秦始皇、隋文帝他们结束国家分裂状态,开创大一统的局面,称得上是千古明君。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所托非人,最后二世而亡,是我国历史上短命王朝的难兄难弟。

关于继承人的选拔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常说富不过三代,实际上这里面就在说的是继承人的问题,家有万贯却不长久,就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什么样的人才是合适的人选?德才兼备是最好的,但是这样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果按照智果所说的以德才为标准,大致的可以分为四类人。
·一类是德才兼备,可以称他为是玩人。
·一类是有德无才,可以称他为善人。
·三是无德无才,可以称他为庸人。
·四是有才无德,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他是奸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真的遇上那些有才无德的人,无所不用其极。比方说隋炀帝杨广,在隋文帝面前,他是一个谦恭勤俭的君子,而在背后,他却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小人。
一般被认为,隋文帝是被杨广刻意表现所蒙蔽,废杨勇立杨广,却二世而亡。但是,原太子杨勇就一定是合适的继承人吗?未必,英明如隋文帝。如果不是对杨勇失望透顶,会轻易更换太子吗?
再回到智宣子立智瑶,难道智宣子是傻子吗?他就看不出来智瑶的弱点吗?能在那么激烈的斗争中幸存下来,智宣子必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智宣子选择智瑶,就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只不过,他没有看透,智瑶其实是一个像赵括那样的纸上谈兵的绣花枕头而已。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仅凭以德服人已经无法立足。随后,赵氏的赵简子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弃长子赵伯鲁立幼子赵无恤。难道真的就像资治通鉴所说的,是因为赵无恤更听话吗?我更愿意相信《史记》当中司马迁所说的,赵无恤凯觎代国的战略眼光和勃勃野心。
事实证明,赵简子比智宣子眼光更毒辣,赵氏能够笑到最后,也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