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

冰点历史 2025-04-15 09:40:24

孟良崮战役从1947年5月13日晚打响,历经3天3夜的激烈战斗,负责主攻的一、四、六、九纵队合力攻克孟良崮,将战旗插在了主峰上。随后,各纵队司令员纷纷向指挥部报捷,陈毅很高兴地说:“我在电话里向全体将士敬酒!”

陈毅挂断电话后,发现指挥部里,指战员们都笑容满面,唯独粟裕眉头紧锁,眼睛死死地盯着统计报表。他说:“对照第74师的编制兵力,少了几千人。”这时,一位侦听员来报:“发现山上有74师残部电台的呼救信号。”

陈毅下令:“不要放走74师一兵一卒。”4纵队司令员陶勇领命上山搜索。由于山上的能见度特别低,陶勇就下令朝着部队搜索的方向放炮,把藏起来的敌军“轰”出来。一轮炮火轰炸后,隐蔽在山沟的骡马都被惊得乱跑起来。同时,74师残部也暴露了行踪。

陶勇一眼望过去,黑压压的一片,他赶紧向指挥部报告,粟裕接起电话,听到陶勇说有1万多人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粟裕立马派出其他纵队支援,很快把74师的残部全部俘虏,清点人数后,发现有7000多人。陈毅一把抱住了粟裕,夸奖说:“老伙计,你打仗越来越神了。”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句话是部下形容他俩关系融洽的名言。两人最初见面是在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后,陈毅任11军25师73团团指导员,粟裕任步兵5连政治指导员。这是他们共事的开始,时间不长。

1939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粟分别任正副指挥。陈毅把全部的军事指挥重任交给粟裕,自己抓统战。两人强强联手,开始了相得益彰的一段共事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奉命前往山东主持军政大局,他通知粟裕带领苏中部队北上汇合。粟裕提出要在苏中打几场漂亮仗,给国民党一个下马威,便回答:暂时拒绝北上。

之后,粟裕取得了有名的“七战七捷”。1946年底,粟裕终于北上。1947年2月,苏中、山东的部队进行合编,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此后,粟裕管出主意,陈毅负责拍板。粟裕有超高的军事才能,却在下属中的威望不高。有些报道说,许世友、宋时轮等高级将领都不服他。还好有德高望重的陈毅坐镇,才没有弄出很大的风波。

孟良崮一战,在陈毅、粟裕共同指挥下,歼敌32000多人,其中俘虏19000多人。近2万的俘虏如何妥善处理,成了华野面临的一大难题。1947年6月9日,陈毅会见了被俘的10多名高级军官,包括师参谋长魏振钺、57旅少将旅长陈传钧、58旅上校副旅长贺翊章、师运输团上校团长黄政等人。

陈毅与他们谈了几个小时,大致意思是让他们留在解放区好好研究问题,重新认识问题。对于被俘虏的敌上校团长级别,及以上的军官,都按照将级军官对待。对于上校团长级别以下的官兵,则采取两点特殊政策:一个是所有俘虏官兵,均提高一级待遇;另一个是所有的俘虏一个都不能放。

陈毅考虑周到,74师号称“王牌部队”,是最受老蒋器重的部队。蒋介石为他们灌输了不少有害思想,将他们洗脑成反共反人民思想的傀儡官兵。由于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战力不俗,从下到上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有些官兵在吃了败仗以后,并不服气,还扬言:“要是在平原作战,别说是拿下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就是战胜日本、美国部队都不在话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恐怖之处在于,不仅长官熟知兵法,就是普通战士也有相当的军事知识储备。随便放走一个,都可能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这也是陈毅拍板决定不能放走一个的重要原因。孟良崮一战,华野是取得了胜利,但伤亡也不低。如何才能快速补充兵源?除了吸收解放区的农民外,改造74师官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淮海战役时,中央要调陈毅到中原,粟裕坚持让陈毅仍兼任华野司令员。粟裕除了谦虚外,还是考虑到由陈毅坐镇,更加稳妥。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大区的取消,陈、粟先后入京,就任新职。1955年,陈毅授元帅,粟裕授大将。

1971年,陈毅住院后,一直没能下床。粟裕怕陈毅寂寞,经常在他床边逗留。1972年,陈毅因病逝世。陈毅生前曾与粟裕开过一个玩笑:“我的追悼会你一定要参加,看看盖棺如何定论?”当时的一句戏言,却成了现实。粟裕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听到毛主席评价陈毅:“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了贡献,立了大功劳!”

陈毅、粟裕这对搭档,感情深厚,配合默契,在一个个大小的战役中,创造了太多的胜利神话。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