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学习工匠精神,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悠悠匠心”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于2022年8月6日来到云南昆明非遗工作室,采访了非遗文化大师,近距离参观和体验了剪纸、珐琅银器、微雕、传拓等非遗文化,学习传承工匠精神。
领略剪纸之美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一千多年来,劳动人民用双手剪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艺术中独特的视觉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汪元老师从事剪艺生涯三十余年,作为中国的十大剪纸艺术家、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表示,随着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提高,剪纸也不再是传统的平面模式,而是呈现出3D立体的形象,让描绘的事物更加的栩栩如生。
非遗剪纸文化潜力大,创造性强。在此次采访中,实践团对非遗剪纸传承道路和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明白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汪元老师裁剪的实践团成员侧脸剪纸 谭鸿 摄
实践团成员剪纸成果合影 尹立芸 摄
品鉴珐琅之华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当地俗称为银胎掐丝珐琅,综合了银器制作工艺和珐琅工艺,留下了敲、打、铆、镀、锤、凿、镶嵌等手法。珐琅银器制作技艺自元代传入以来,不断融入白、纳西、藏、彝等民族文化元素,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
唐建安老师向同学们讲述珐琅文化 张悦 摄
探索微雕之精
微雕是中国工艺美术中最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可在竹片、米粒等进行雕刻,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本次活动采访到了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微雕大师——冉隆泉先生。
走进非遗文化工作室,通过冉隆泉老师的热情讲解,实践团成员知道了微雕制作的不易,对微雕技艺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显微镜下的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冉隆泉老师还向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项目传承情况、政府扶持、非遗文化商业模式,以及他个人对非遗文化发展的看法等。
冉隆泉先生对实践团成员讲解微雕细节 邓星 摄
“微雕施工极小,没有相当高的微观雕刻技艺和书法功底以及熟练运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且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冉隆泉老师对实践团成员说,“这是我看着显微镜一点一点雕出来的。要学微雕,首先要有美术、书法功底,再加上高度的专注力,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小小微雕中潜藏历史回声与文化底蕴,讲述世世代代匠人艺者的传奇。
感受传拓之奇
匠人,匠心。传者,相已继续也。石刻传拓技术的根本意义便在于此。石刻传拓跨越千年,为我们弥补史书的不足,订正谬误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工艺和文化价值。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衡老师带领实践团走进了传拓的世界。
实践团成员与协会成员一起指导孤独症患者儿童拓印 潘忱怡 摄
为了关爱孤独症患者,让他们的思维的色彩发生碰撞,实践团成员与协会负责人与孤独症儿童一起制作了传拓作品,感受传拓的魅力。
张衡老师与实践团成员的合影 刘坤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与生活,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向往。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传统技艺需要一代又一代崛起的匠人去守护和传承。通过在云南昆明非遗工作室和传习馆的参观与学习,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剪纸等非遗文化不仅仅是图案的精巧,更是非遗传承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一生的热爱与付出,和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践行着的大国工匠精神。实践队成员们通过非遗传承人对待艺术的认真严谨的态度,更加理解了工匠精神是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经典,继承工匠精神,从走进非遗开始。(周雨歆 林俊男 陈慧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