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根本不利于环境保护!
一句话,辜负无数人心血,美环保专家下妄言,英国地理学家跟着附和:在沙漠里种树有点傻。
努力,成了不值一提,苦心被蔑视,难道,在沙漠中植树,真的不对?
三代人,三辈子无垠黄土中的壁垒,是人的意志。
以树丈量大地,以种活的树计算时间,三代人,只干一件事,子承父业,却不算美差。
面朝黄土,背向烈日,种树,种了“三辈子”。
30多年前的古浪县,漫天黄沙,赋予世界朦胧美,眼睛睁不开,132公里长的风沙线,堵希望,村庄随时可倾覆,耕地遭威胁,为将黄沙撵出村子,六个老汉站出来,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自己的红手印。
人过半百,精神却如新生般璀璨,7.5万亩流沙,不是小数目,治沙,也从不属简单之事。
第一年前功尽弃,耗时两年,才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成功率显著提高,沙漠成绿洲,用了四年,老汉的头发,全成了白色。
树年轻,人却老了,成了一捧黄土,安葬在能看见八步沙的地方,留给子女并非储蓄,而是几棵树,树在,家就在。
年轻力量加入,效益差的情况改变,得养家,想办法凿井,差点将命留在这,事情总算办成,水喷涌而出,糟心事只堪堪解决了一桩。
芳华再逝,交棒第三代,无垠之沙渺茫到让人觉得没有希望,可当黄土被绿植的鲜嫩取代,觉得值,熬白了头也值。
如此牺牲,竟成了白干?
美专家抛出论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中国在西北部大规模植树的行为,有很大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不算正确的行为,中国竟还洋洋洒洒与旁人分享自诩有效控制沙漠扩张的方法,不属解决问题,只算将一个问题,换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一些植树地区,正在变得越发干燥”。
升腾的气温辅佐了可信度,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多植树、需理智有几分道理,却不完全正确。
植树防沙,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很有必要。
位列世界荒漠化最严重国家榜首,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57万平方公里,一度占据了国土面积的26.81%。
必须治,用心之下,效果显著,毛乌素沙漠,堪称典型。
曾几何时,毛乌素沙漠附近居民总被风沙撵着跑,年幼孩子被风沙吞噬,也是常有的事,为了征服沙漠,无数人下定决心“把沙治住,林造起”,沙窝窝真变成了金勃勃,变废为宝,转危为安的写实版,解决了很大危机,比起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沙化对那时而言属非常严峻的问题。
急切被解决,节奏就慢下来,冷静宣告,治沙不只靠多植树,植树与治沙也不能一概而论。
“树治沙”、“沙变土”并不是绝对的命题,世俗潜移默化的理解,其实是以偏概全,沙漠和戈壁,确实多发在干旱区,这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普遍只有不到200毫米。
属缺水的地方,靠天然降水的话,根本满足不了大量树木生长需要的水分,而大面积或者高密度种树的情况下,土壤水分若是锐减,沙漠生态系统就会崩盘。
相较于沙漠化,崩盘的生态系统,可能会构成更严重的问题。
而这些,中国其实是注意到,并且一直在规避的,植树造林的多发地区,其实主要集中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才形成的荒漠化土地,“以水定绿”也一直是底线。
看似疯狂的植树造林,其实始终在水资源承载的能力范围之内,真正天然的沙漠戈壁,几乎没怎么动过。
外媒的报道有些以偏概全,而分享的诱因,也多因模仿者的“找不到精髓”。
真模仿,错地方西班牙属失败的典型。
曾试图改写沙漠,1990年至2018年,疯狂栽种数量推就森林覆盖率从27%上升到37%,超2000万公顷国土被披上绿装。
虽绿意盎然,却加重了负担。
大批量引进桉树,属错误选择,作为一种高密度的林业作物,它可摧毁一个健康森林的所有机能,还会在无形中助推森林火灾的泛滥。
疯狂栽种的几年,西班牙确实多发林火,好心办了坏事,植树造林上有成功经验的中国,分享很有必要。
确实成功,发现问题,立马解决,觉察到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存在的缺陷,必须种的情况下,就会倾向选择需水量比较低的灌木,一举两得,再升级,将无目的的乱种,上升成可以对经济价值的创造,合适的地方已经开始种植草药,解决了荒漠化,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经济效益,招数之高,值得敬佩。
真有实操成功案例,退役老兵在新疆防沙,一边种树,一边设法发展沙产业,成功接种肉苁蓉,2024年又种下了200亩板蓝根。
沙漠是生态的一种,需尊重,需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做到这样,称一句环保大国又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