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官方渠道消息,一则足以震动全球的消息从卡塔尔首都多哈传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让国际社会的目光再度聚焦于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中东大地。
这场停火协议的达成,背后是漫长且艰难的谈判过程。卡塔尔、埃及和美国三国联合调解,历经重重阻碍,才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巴以冲突资料图
按照协议内容,停火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从 1 月 19 日开始,这一阶段有着明确且关键的任务。哈马斯要释放 33 名被扣押人员,而以色列这边,军队得撤出加沙地带所有人口稠密地区,同时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并且要让大量人道主义援助物资顺利进入加沙地带。后续的第二阶段,以色列要和哈马斯就实现永久停火展开谈判;第三阶段,哈马斯归还死亡被扣押人员遗骸,加沙地带开启大规模重建进程。
回望这场冲突的起源,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从加沙地带突袭以色列境内军民目标,这一行动导致约 1200 人死亡,还有约 250 人被哈马斯等巴方武装人员带回加沙地带扣押。以色列随后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统计,以军行动已造成超过 4.6 万巴勒斯坦人死亡。在过去长达 18 个月的冲突里,双方都承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经济层面,都遭受重创。加沙地带的基础设施几乎被战火摧毁殆尽,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以色列国内也因战争,民众安全感大幅下降,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
消息一经传出,各方反应迅速且态度鲜明。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演讲,宣布这一消息,强调协议的重要性。以色列外长萨尔表示安全内阁计划开会表决协议,总统赫尔佐格呼吁批准协议。而哈马斯高级官员哈利勒・哈亚称这是巴勒斯坦人民斗争中 “历史性的时刻”,加沙地带民众涌上街头,相拥而泣,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巴以冲突资料图
不过,在以色列国内,并非所有人都对协议表示欢迎。强硬派媒体纷纷指责政府和总理内塔尼亚胡,认为他们在谈判中表现软弱,没有充分利用以色列军队在战场上取得的所谓 “成绩”。甚至连远在万里之外,尚未正式就职的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也被牵连,被以色列右翼媒体扣上 “哈马斯卧底” 的帽子。
虽说停火协议已经达成,但这真的能为巴以地区带来长久和平吗?从现实来看,这份协议或许只是给长期冲突按下了 “暂停键”。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指出,即便协议的三个阶段都能顺利落实,也仅仅是迈出了解决巴以冲突的一小步。要真正解决巴以冲突,实现两国方案,核心在于以色列终止对巴勒斯坦的领土占领,巴勒斯坦实现独立建国。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过去一年多的冲突中,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持续修建定居点,这一行为极大地激化了双方矛盾。与此同时,以色列在加沙地区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让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仇恨日益加深。
巴以冲突资料图
再看以色列国内政治局势,极右翼势力不断壮大,几乎没有政党愿意公开讨论两国方案。这种政治氛围下,两国方案的落实变得愈发困难。
从协议本身来看,也存在诸多局限性。部分条款措辞模糊,在后续执行过程中,很可能引发双方争议。而且协议缺乏有效的后续保障机制,对于撤军计划和重建计划,既没有详细的实施步骤,也没有有力的监督措施。一旦双方在撤军时间、重建责任等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协议就很容易陷入僵局,停火局面恐难以长久维持。
巴以冲突资料图
此外,巴以双方民众的情绪和态度也是影响未来和平的重要因素。巴勒斯坦民众长期遭受以色列占领,反抗情绪强烈,停火协议并未改变他们被占领和生存空间受挤压的现状,愤怒情绪在民众心中不断积累,这无疑是下一次冲突爆发的潜在导火索。
而以色列民众在冲突后,对国家和自身的安全感大幅下降,出于对巴勒斯坦潜在攻击的担忧,支持政府采取更强硬政策。但这种以暴制暴的策略,不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可能导致冲突规模不断扩大,让以色列陷入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巴以冲突资料图
展望未来,巴以地区要实现真正的持久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双方需要站在平等的基础上,放下仇恨,真诚对话,相互作出合理且实质性的让步。国际社会也应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积极开展斡旋调解工作,为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唯有如此,巴以地区才有可能摆脱战争阴霾,迎来真正的和平曙光。我们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归安宁,让百姓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