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定万达广场的一位女子在圣诞节当天售卖定制的长津湖帆布包,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五个小时,一个都没卖出去。她将此归咎于大家都在“过洋节”,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这起事件的核心并非单纯的销售失败,而是引发了关于爱国营销和文创产品定位的深刻讨论。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女子的初衷,她并非单纯为了赚钱,而是想借此传播长津湖战役的历史。
然而,她的营销方式却引发了争议。网友们褒贬不一,有人质疑她利用爱国情怀进行商业牟利,有人则认为爱国与赚钱并非对立面。
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产品本身。她的帆布包并非对长津湖战役的真正纪念,而更像是电影《长津湖》的周边产品。
图案是电影人物和场景,与那段历史的关联性并不直接,更像是一种商业化的衍生品。 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品,例如在烈士陵园或纪念馆购买的物品,有着本质区别。
再者,产品本身的设计也值得考量。一个吸引人的产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设计和性价比。帆布包的图案是否美观,是否契合大众审美,这些都是影响销售的关键因素。试想,谁会愿意背着一个设计乏善可陈的帆布包呢? 即使是怀揣着崇敬的心情,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选择更精致、更具纪念价值的物品。
更进一步说,《长津湖》电影本身的热度也在逐渐消退。电影的热度有其生命周期,不可能永远保持高涨的人气。当电影热度下降后,其衍生产品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这提醒我们,文创产品的设计和营销,需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变化。盲目地依赖电影的热度进行营销,风险极大。
类似的案例还有华东政法大学女生对电影《志愿军》的评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存在争议,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评论电影本身的好坏,与爱国情怀并不矛盾。优秀的电影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各种角度的解读。如果一味地将批评视为“侮辱英烈”,那么反而会阻碍电影创作的进步和文化交流。
所以,这起帆布包销售事件并非偶然,它折射出在商业化浪潮下,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爱国情怀的问题。诚然,商业行为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商业行为应有底线,不可为了利益而剑走偏锋,利用爱国主义进行过度营销,大众拒绝没有什么内涵的文化绑架。
真正成功的商业行为,应该是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才能获得长久的成功。这需要商家们更加谨慎地思考产品定位、市场需求以及营销策略,避免以牺牲社会价值为代价换取商业利益。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