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女儿,我越尊重她,她越叛逆

不渡 2025-03-31 16:26:01

我家女儿正值青春期,这段时间和她相处,可真是让我头疼不已。我明明好言好语跟她沟通,尽可能尊重她的想法,可她不但不领情,反而越来越叛逆。就好比她想做的事,我们都尽力顺着她,尊重她的选择,可她对我们却丝毫没有同等的尊重。只要稍有不顺心,立马就对我们大声叫嚷,真的太让我无奈了。

为啥越尊重孩子,孩子反倒越叛逆呢?仔细琢磨后,我算是明白了其中的一些缘由。

第一:“过度尊重”,其实是一种误区

☝️有些家长以为的“尊重”,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说学习太累,不想学了,家长就赶紧说:“不想学,就休息一下吧”;孩子一开始对舞蹈感兴趣,可学着学着觉得累,不想坚持了,家长也立马妥协:“不愿意就算了”。

🙅这其实是“放任式”的尊重。表面上是把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可实际上却没给孩子立规矩。这样一来,孩子根本学不会自律,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一点承受能力都没有。

‼️小华父母把宽容和尊重混为一谈。小华不管提什么要求,他们都想尽办法满足,哪怕小华犯了错,也拿“他还小”当借口袒护。时间长了,小华变得任性得没边儿,根本不懂得尊重别人,成了大家眼中典型的“熊孩子”。

⚠️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宽容。孩子可以犯错,但绝不能没有惩罚。不然,家长一味地宽容,只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能为所欲为,反正出了事有爸妈兜底。

第二:“敷衍式尊重”可能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跟父母相处的时候,最烦的就是被敷衍。

比如说,孩子兴高采烈地跟妈妈讲考试成绩:“妈妈,我这次进步了5分”,妈妈却眼睛盯着手机,头也不抬,随口回一句:“嗯,可以,挺不错的”。

🤔孩子满心欢喜、满怀期待地跟家长分享一件事,得到的却是“哦、挺好的、知道了、我了解了”这类冷冰冰的回应。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能把孩子的热情瞬间浇灭。

🌻好多家长可能想不明白:“我觉得挺尊重孩子的呀,也在陪着他,也有回应,咋孩子还失望呢?”这种所谓的“尊重”,会让孩子觉得爸妈根本不重视自己,不爱自己。时间一长,孩子安全感没了,整个人也变得压抑、自卑。

第三:把握“尊重”尺度,才能培养优秀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里,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没必要事事都顺着孩子的想法。那到底该怎么恰到好处地尊重孩子呢?🧐

1. 要与孩子建立边界感

从心理学角度讲,在任何关系里,都得明白“课题分离”这个概念。说白了,就是家长得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

📕就拿学习来说,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但不能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我们就别老去窥探。在一些合理的事情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种边界感能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能给他们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2. 在规则面前,父母要有权威

“规则”能有效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养成严谨自律的好习惯,也能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家长可不能一味迁就。比如说孩子沉迷游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还不放下。这时候,有权威的家长就得态度坚决地告诉孩子:“该睡觉了!”家长心里得有明确的原则和底线,清楚孩子行为的界限在哪里。

3. 懂得倾听孩子

倾听可不只是单纯地听孩子说话,而是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全身心投入到和孩子的交流中。要是真心想尊重孩子,别老琢磨自己该怎么说、怎么表现,关键是要听懂孩子在讲什么,想表达什么。👀

尊重孩子的倾诉欲,专注地倾听,这才是尊重的真谛。

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就尝试着改变和女儿的相处方式。有一次,女儿跟我说她想去参加一个户外探险活动,可我心里有点担心安全问题。要是以前,我可能直接就拒绝了,但这次我先认真听她讲为什么想去,她讲得眉飞色舞,眼里满是期待。听完后,我跟她一起分析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和她商量制定了一些安全措施,最后同意她去参加。女儿特别高兴,还主动保证会遵守我们约定的安全规则。

还有一回,女儿因为和同学闹别扭,心情特别不好,回家就跟我抱怨。我放下手里的事,坐在她旁边,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听她倾诉。她一边说一边哭,等她说完了,情绪也平复了不少。这时候我再给她一些建议,告诉她怎么去处理和同学的关系。从那以后,女儿跟我的交流明显变多了,叛逆的情况也改善了不少。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尊重孩子是门学问,得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宠溺,也不能敷衍了事。只有用对了方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平稳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咱们当家长的,任重道远啊,得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长大。

0 阅读:25

不渡

简介:向上的生命力比皮囊更有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