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玩伴闰土:57岁病逝命运何哀?后代现状究竟怎样?能否突破命运桎梏?

喵喵聊史 2024-11-26 18:17:48

他们曾是以“兄弟”相称的亲密玩伴,他亲昵地称呼鲁迅为“迅哥儿”。他们一起分享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在雪地里捕鸟,在夜色中守护着瓜田。离别时,他因不舍,甚至悄悄地躲起来哭泣。即使后来分开,他们还互相寄送过礼物……

可若干年后,他再次与鲁迅相见,对鲁迅说出“老爷”二字,却让鲁迅心头一颤,手足无措。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他们之间已经有了深深的阶级壁垒了。

他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闰土。在真实的世界里,他后来的生活究竟如何?而他的子孙们,是否已经走出了先辈们的生活轨迹,开启了新的篇章

闰土与鲁迅:从玩伴到分离的少年时光

闰土,本名章闰水,说起这个名字由来颇为有趣。当年,他的父亲特地请了算命先生,得知他五行里缺土,便取了“闰土”这个名字。

那时,章闰水的父亲在鲁迅家中任长工,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乃是周家长房。鲁迅的祖父曾身居清朝内阁权力要位,在其引领下,周家成为绍兴赫赫有名的大户人家。

按说,闰土和鲁迅的家庭背景相差甚远,但两个孩子的心却异常纯净,他们不仅没有因家境差异而疏远,反而特别投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科举之路止于秀才,作为长子却未能成为家族表率,所以经常受到祖父责备,心中苦闷也是积压许久。或许正是这份压力,竟让他意外地卷入了科考舞弊一案之中。

周家上下为了救出周伯宜,倾尽全力,花费了巨额的财力与众多的物力四处打点周旋。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周伯宜虽然侥幸避免了牢狱之灾,但还是被剥夺了功名,并且被永远禁止参加科举考试。

对于周家这样将科举功名视为家族荣耀根本的士大夫家族来说,失去功名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周家。舞弊案的风波刚刚平息,鲁迅的曾祖母又突然离世,给周家带来了更大的悲痛和困境。

在古代,“尊老” 之礼备受尊崇。富贵之家若遇长辈离世,必定要大操大办丧事,否则便会被世人指责为不孝。周家也遵循这一传统,因而在鲁迅曾祖母去世后,周家又花费了一大笔钱来操办丧事。

接连两笔巨大的开销,周家的家底被大幅消耗,元气大伤。为了节省开支,周家思量之后,决定让长工家的孩子来帮忙做事。于是,年仅14岁的闰土,被父亲带到了周家。

鉴于闰土年纪尚小,模样又可爱,周家没有安排他去干重活,只是祝福他照顾好12岁的鲁迅。鲁迅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每日只能拘于书房之中,埋首于四书五经的研读,几乎没有机会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过。闰土的出现,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略显沉闷的生活,令他满心欢喜,激动不已。

闰土领着鲁迅一道去捉角鸡、下河捕鱼、寻觅贝壳,也曾一同在瓜田守夜。而鲁迅呢,则会教闰土读书认字。当大人们为了家产争得不可开交时,这两个纯真的孩子,却在享受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童年。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家产分完后,周家人便着手遣散像闰土这般临时被招来帮忙干活的孩子。鲁迅虽然极力向父亲求情,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闰土。没过多久,因周家家境衰败,就连闰土的父亲章福庆,也失去了在周家赖以生计的那份工作。

闰土的命运沉浮:从希望到绝望

鲁迅心中满是不舍,他不愿闰土离开,而闰土也舍不得这位教他读书识字的伙伴。离开周家后,闰土心中也曾萌生出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

可现实却异常残酷,给了他沉重一击。章福庆失去了周家的工作,生计成了大问题。他不得不四处奔波,既要找短工做,又要照顾家里的十几亩农田,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孩子的读书问题,供养孩子上学更是成了奢望。

如此高强度且无休止的劳作,让章福庆还没到四十岁,身体便被拖垮,重病缠身。家中一贫如洗,根本拿不出钱来为他医治,闰土只能无助地守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在病痛中离世。

巧的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是因病去世,但两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周伯宜是遇到了庸医,不幸用药过量而离世;而章福庆则是因贫穷无法医治,只能默默等待死亡的降临。

闰土继承了父亲的吃苦耐劳,父亲去世后,他毫不犹豫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生共有八个子女,但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只有四个孩子幸运地活到了新中国成立。

家中人口众多,几亩薄田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全家的温饱。于是,闰土只好在农闲时,像他的父亲一样,去富户人家做零工。

他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长时间的劳累,让他的脸色变得灰黄,身体也日渐消瘦。那双曾经红润灵活的手,也变得干裂粗糙,动作笨拙。

闰土勤劳老实,做事尽心尽力,但家里的贫困状况并没有因此改善。这并不是他不够努力,而是那个黑暗的社会,像一头恶兽,无情地吞噬着底层百姓的希望和生机。无论他怎么挣扎,都无法摆脱贫困的束缚。

甲午战争刚结束,八国联军又侵扰中华。清政府软弱无能,屡战屡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巨款。这些赔款,最终都压在了底层百姓的肩上。从1895年开始,百姓的日子愈发艰难。吃饭、睡觉、种地、工作、娶妻生子,样样都要交税,税种繁多,令人不堪重负。

辛亥革命的炮火推翻了清王朝,但对广大百姓来说,生活并没有好转。地方陷入混乱,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官兵扰民。各方势力争斗不休,而最受苦的,始终是那些无辜的平民。

闰土在这乱世中艰难求生。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当他再次见到鲁迅时,那份纯真的情感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隔阂和无奈。他只能称呼鲁迅为“老爷”,以此表达心中的敬畏和疏离。

在这黑暗的社会里,闰土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他曾经有过改变命运的希望,但在无尽的苦难中,这希望逐渐熄灭。他明白,在这个世道里,只有变得麻木,才能在绝望中求得一丝安宁。

鲁迅也曾想帮助闰土。在周家尚未衰败时,他会将积攒的零花钱托人转交给闰土,希望这些许钱财能稍稍缓解闰土生活的困窘。但那时的鲁迅年幼,对人性的复杂并不了解,所以他并不清楚这些钱最终有多少能真正送到闰土手中。

后来,周家逐渐衰落,鲁迅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刻苦学习,汲取新知。回国后,他投身于文学创作,用笔作为武器,剖析社会,唤醒民众。然而,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北洋军阀打压进步思想,鲁迅因其尖锐的文笔而备受迫害,不得不四处漂泊,无法安定下来。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无法回到故乡绍兴,也因此失去了与闰土的联系,只在心中保留着对儿时伙伴的深深怀念。

闰土与鲁迅:从玩伴到永别

1919年,周家余族邀请鲁迅回绍兴处理分家事宜。鲁迅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故乡,思绪万千,儿时的伙伴闰土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得知鲁迅归来,闰土带着儿子水生匆匆赶来相见。鲁迅见到闰土,心中激动不已,但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闰土也是如此,张了张嘴,最终只喊出一声“老爷”。

曾经的亲密无间,如今却身份悬殊。这样的变化,让鲁迅心痛不已。他明白,是那个残酷的社会将闰土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尽管他很想帮助闰土,但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

鲁迅试着问闰土是否愿意一起去北京,闰土明白鲁迅好意,却只能婉拒。他明白,鲁迅虽然能带走他,但无法带走他的全家。家中老母亲病重,他不能割舍妻子儿女。而且鲁迅常常因笔伐时政而需要远避他乡,带上闰土一家恐怕会让他们遭受牵连。

无奈之下,鲁迅与闰土再次告别。鲁迅临终前,仍记挂着闰土,特意留一笔钱财,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然而,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1936年,鲁迅逝世,未曾想到,与闰土的那次匆匆相见,竟成了永别。

闰土之孙章贵:家族命运的转机与希望

1934年,闰土带着遗憾离世,他心中最惦念的是未能读书识字和远在他乡的鲁迅。闰土的离世,让他的六个子女在乱世中飘零,命运多舛。有的子女惨死于暴力之下,有的则重复着闰土的命运,在黑暗中挣扎。

然而,闰土之孙章贵的出现,如同一束微弱却顽强的光,给这延续着苦难的家族命运带来了转机与希望。或许是闰土临终前的遗言深深触动了水生,他为了儿子的未来,拼尽全力地劳作攒钱,甚至不惜向地主苦苦哀求,最终为章贵谋得了一个陪伴地主儿子读书的机会。章贵天资聪颖,本应有所作为,但命运弄人,水生积劳成疾去世,章贵不得不中断学业,成为佃户。

如此熟悉的人生轨迹,似乎预示着章贵将重蹈祖辈覆辙,成为下一个“闰土”。

所幸旧社会已经过去了,新中国为章贵带来了新的希望。1950 年起,新中国大力开展扫盲运动,许多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奔赴乡村。在这些青年的帮助下,章贵成功摆脱了文盲的身份,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

1954年,党组织得知章贵的祖父闰土与鲁迅先生有着深厚的渊源,便安排他到鲁迅纪念馆工作。章贵本就热爱读书,进入纪念馆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通读了鲁迅先生的所有著作。他时常想,如果祖父当年有机会读书,想必也定会如此。

在纪念馆工作期间,章贵结识了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周海婴向章贵讲述了鲁迅临终前对闰土的思念。此后,两人往来频繁,尽管他们之间有着辈分的差异,但这丝毫未妨碍他们成为挚友。他们经常交流,共同缅怀先辈,传承着那段珍贵的记忆与文化。

未竟心愿的续写

鲁迅先生,一位以笔为剑的斗士,文风犀利,言辞冷峻,却对亲人满怀温情,对朋友真挚牵挂,对国家赤诚担当。他试图冲破与闰土之间的屏障,重拾纯真友情,却未能如愿。

然而,岁月流转,后人续写了这段未竟的心愿。章贵以努力奋进,弥补了闰土对读书识字的渴望与遗憾;周海婴与章贵的交往,实现了鲁迅心中与闰土以平等身份相交的愿望。

若闰土与鲁迅在天之灵得知,后人弥补了往昔遗憾,定会欣慰释怀,心中涌起无尽的欢悦与慰藉。

(全篇完结)

END

1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