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1920年北京,蒙古族著名王公帕勒塔亲王病重弥留之际,将妻子唤到病床前,然后对她告诫叮嘱道:“我死后,你一定要深居简出,尽量不要和外人打交道”。
妻子对于帕勒塔的告诫和叮嘱则有点疑虑和困惑,但她还是在丈夫病逝后,选择了遵守和执行,她在与家里人妥善处理好丈夫的丧事后,便牢记丈夫的临终遗言,深居简出,不走门串巷,不与外人打交道,接触,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家里人和周边的街坊邻居以为她得了“怪病”,但后来,家中年轻的一辈在与其交流过后,才知道这是帕勒塔留给她的“保命”方法,让她平平淡淡的活着,不出风头,躲开是非,保一世安宁,就这样,帕勒塔用这样的一种低调生活方式,避开了军阀混战等动乱的时代,活到了1973年,活了84岁,可谓是善始善终。
而直到这时,帕勒塔的家里人以及周边的街坊邻居不得不赞誉帕勒塔临终前的这个安排太过高明,十分明智,充满了智慧和大智若愚,而这件事情也使得帕勒塔被赞誉为最有智慧的清末著名王公之称。
帕勒塔亲王是清末民初新疆蒙古族的著名王公,对新疆蒙古族的文教事业产生过重要影响和个人贡献。
帕勒塔出生在新疆伊犁乌苏县,他的父亲是土尔扈特东部落六世君王巴雅尔之,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境和身世,使得帕勒塔从小不仅过着极为富足的生活,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孩童时代的帕勒塔聪慧,活泼,悟性很高,因而被家中的长辈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帕勒塔则不负众望,在16岁那年顺利袭封了郡王爵,还在1905年,与清廷选出的青年才俊们一同去往日本留学,深造。
帕勒塔到了日本之后,进入到了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在日本士官学校期间,帕勒塔勤奋刻苦,十分用心,成绩面列前茅,成为了该校的优秀学员之一。
1909年,27岁的帕勒塔结束了自己在日本的求学生涯,学成归国,归国之后的他被清廷委以要职,担任“陆军贵胄学堂蒙旗监学”,负责训练禁卫军,后续又在宣统三年出任科布多办事大臣。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触及到了大清王朝的统治,隆裕皇太后不知如何应对,便将满朝的王公贵族全部召集到了宫中,商议如何应对,当时大多数满清的王公贵族已经乱了方寸,只知道哭哭啼啼,拿不定主意,而作为科布多办事大臣的帕勒塔以及贡王几个人一致表明要用兵与南方的革命党抗争到底,但是最终隆裕皇太后和宣统皇帝没有采纳他们几个人的建议,而是在以北洋军首领袁世凯的催逼之下,选择了退位。
帕勒塔见事已至此,自己势单力薄,无法挽回清王朝覆灭的败局,便只能够认清现实,作出选择,他改门换庭,倒向了袁世凯,成为了袁世凯的座上宾,并表示赞同革命,拥戴共和。
1913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而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袁世凯便对帕勒塔这位清末的郡王有所封赏,委任他为阿勒泰办事长官兼西北防守之职。
当时,沙俄垂涎阿尔泰已久,便怂恿沙俄商人来到阿尔泰,强占土地,搞商品垄断,想要以此来逐步控制阿尔泰地区,作为阿勒泰办事长官帕勒塔见此局面,便积极予以应对,一方面,他出手健全阿尔泰的市场,使得沙俄商人的垄断计划没有成功,另一方面,帕勒塔则开始积极招募兵营,扩充军队,作出防备的姿态,以此来应对接下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外来入侵。
沙俄方面见染指阿尔泰的计划没有得逞,便扶植外蒙势力攻占科布多,想要以此给作为阿勒泰办事长官帕勒塔的施压,威逼其妥协,向沙俄附和,但作为阿勒泰办事长官的帕勒塔并不畏惧,反而与沙俄作出了斗争,同时,帕勒塔还将这里的情况上报给了北洋政府,袁世凯则是命令前敌各军归帕勒塔节制调遣,由他领兵来抵御沙俄支持下的外蒙军事入侵。
随后,在帕勒塔的守卫之下,阿尔泰地区的领土被守卫住了,这也使得帕勒塔获得了赞誉,被袁世凯从郡王晋升了亲王。
1913年,鉴于守卫边防有功,他被授予陆军上将衔,并奖二等嘉禾章,后续又兼任北京政府临事参议院议员一职。
1917年,35岁的帕勒塔常住北京,并出任大总统直辖机关将军府襄威将军一职,此时的帕勒塔正值人生壮年,想要大展身手一番,继续有所作为,但造化弄人,突如急来的疾病令帕勒塔卧病在床住进了医院,接受治疗。
后续,帕勒塔又去往日本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只能够回到北京养病,休养。
1920年,帕勒塔的病情加重,恶化,家里人遂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但无奈病情太重,他最终因病离世,走完了一生,终年仅仅只有38岁。
帕勒塔病逝后,北洋政府为了表彰他生前的功绩,派员致祭并宣付国史馆为帕勒塔其立传,而他的遗体和灵柩则是被护送回了他的故乡新疆进行安葬,安葬于乌苏市哈图布呼镇八村,使其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至于说帕勒塔的几个子女,在帕勒塔病逝后,都继承了父亲生前的优良品质,在帕勒塔妻子的养育抚养之下,都茁壮成长,长大之后都成为了社会的精英以及有才干的人物,在各个领域上都有所建树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