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这一问题,值得重视!

正和小岛 2024-12-21 10:24:48

作 者:一厘米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这一问题,值得重视古语说,“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自古以来,一项事业的成败,一个组织的兴衰,核心都在于人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培植人才的土壤。理想的基础教育应该“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然而,目前的现实显然与此有不小落差。中国若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唯有靠教育,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持续保持竞争力。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调整,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飞速增长。麦肯锡曾发过一份报告,提到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将面临20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传统的题海战术,最后比拼的其实是记忆能力,即使把题海全部完成,创新能力还是很难形成。”李书福在很早之前就说过:“中国民营企业要更积极参与产学研用创新项目,将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实验室挖掘出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除了造车,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怀。”在一次公司经管会上,这位以“敢说话”著称的汽车狂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到今天为止,吉利唯一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的同时创办了第一所学校。27年来,吉利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产教协同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吉利在2005年建立的三亚学院是中国排名第一的民办高校,目前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等建立了交往与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常春藤高校迈阿密大学、中央阿肯色州立大学成功缔结姊妹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过去教育规模很小、培养人才有限,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如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传承高等教育优良传统,如何推进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与转型,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在近日,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主办的2024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的6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三亚学院,深入探讨了行业产业变革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趋势。这是继去年“2023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之后,企业家与教育家间的再次思想碰撞与对话交流。此次论坛上,企业家们和学者们,就“教育新可能”进行探讨。几位大佬的观点不谋而合、相互呼应,也体现出企业家们普遍的心声。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原副主席张伯军说:“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需从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和发展。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太平洋建设、苏商集团创始人、庄严智库理事长严介和在谈到产教融合与企业管理时,也表示,一流的企业做文化标准,文化促经验,标准促管理,一流的企业也会带动一流的专业发展。二、吉利的探索在教育方面,吉利一直以来做了很多探索。李书福认为,吉利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可靠,品质、服务受人尊重,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产教融合。重视包括技师、技工在内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吉利企业从小到大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吉利教育有着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早期为解决汽车制造一线关键岗位人才稀缺的困难,吉利设置了一条办学路径,即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形成了“左厂右校”的校企互通模式,这个模式至今还发挥着非常特别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打通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是李书福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切入点。27年来,吉利和上下游战略伙伴已经向吉利院校开放了超过30个大类、300种职业岗位,覆盖了吉利院校大部分专业,并与吉利院校共建20多个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编入课程和教材,通过高仿真企业生产一线应用场景打造实验环境,将企业实际业务操作运行平台部署到院校实验室,学生的课程作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越来越高。相关毕业生进入吉利,就能获得三星员工的起点。现在,吉利汽车产业也走出中国,走进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为了确保吉利汽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吉利专门成立了致力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合作的人才发展集团。目前,吉利已在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院校和合作项目。这种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先行者,也让整个行业和企业受益,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吉利始终坚持教育的非营利性、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守正创新。在教育领域投入早已超过百亿,目前共建有九所本专科高校,在校生九万余人,打通了从中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再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通道,已培养了近20余万毕业生,80%进入全国相关行业就职,为汽车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吉利学院通过产学平台,打造了“千人千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改刻板的教育形式,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设立了多项可以灵活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次论坛上,李书福说,“我们要思考如何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让我们的毕业生在学校里面能够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走出校园来能够顺利找到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强调教育的方法很重要,高等教育要走出一条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要能够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繁荣的创新之路。吉利的探索是“人工智能时代与三个校园组合”大学发展思路,这“三个校园”分别是“跨界校园”“跨区校园”“并行校园”。1. “跨界校园”传统的大学是一个校园、一大片土地,有很多师资、实验室、学位大纲的培养培训课程,按照要求运转。但这样培养的学生并不是那么理想,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吉利提出把学生在校园里要学的东西和企业的实践链接起来,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紧密协同合作关系,构成一个校园。学生在学校每天只要两三个小时完成学习,然后大部分时间和企业岗位员工在一起,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这就是学校跟企业的“跨界校园”。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还可以吸引和保留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的高校教育存在着人才匹配的结构性难题,一方面,高科技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用工荒”;另一方面是人才过剩,“提高就业质量”的呼声涌动。“跨界校园”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有助于推动国家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2. “跨区校园”中国有几千家大学,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这些资源一般都不是共享的,如果这些校园之间形成协同,就可以发挥各自特长组成“跨区校园”。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整合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比如将一个地区先进的实验室与另一个地区强大的师资力量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这对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也至关重要。此外,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减少在人才招聘和培训上的投入。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可以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的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跨区校园”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还可以通过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提升了国家的国际教育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教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3. “并行校园”人工智能时代,AI的融入使得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通过智能导师和聊天机器人,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专注和有趣。此外,AI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传统教学,还通过教育游戏和模拟拓宽了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同时提供了即时评分与反馈,极大地赋能了教师和学生。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技术,把老师的知识能力整合成一个线上的人工智能体,学生就可以线上交流学习,结合线下的实体构成了一个“并行校园”。“并行校园”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线上智能体能够提供全天候的学习支持,而线下实体则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和社交互动的机会,这种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可及性。通过以上三个校园建设,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技术领先的科技型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三个校园”建设吉利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还在不断完善中。关于未来发展,李书福说,“不仅是中国的大学校园,全球大学都可以通过跨界、跨区、并行校园组合,探索走出一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找到自信,形成能力的发展道路。”三、科技时代的教育变革前面提到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着人才匹配的结构性难题,在《上海科技报》6月12日刊发的《人才匹配为何“配”不上》一文中,上海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蒋媛媛提到,出现人才不匹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速度大大快于高校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速度。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给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大学教材上的一部分知识已被市场所淘汰,培养的人才到了社会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力。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已达到2137亿元,很多产业亟需服务数字化转型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近40%投资事件指向新成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公司,但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数量不够,无法满足企业现实需求。“刊发论文的评价机制可能适用于工业时代,但在智能社会中,产业需要的是快速投入应用的高质量成果,以及快速适应变化的集研发和应用能力于一体的人才。”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是从1到10的跨越。现在市场上缺乏的是从1到10跨越的人才队伍,还有根据企业需求能够快速完成产业升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这些人才能加快实现“纸变钱”的过程。快速应对人才匹配难题的方法,是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有较强应变能力的继续教育体系。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实施。2019年,德国政府宣布出台“国家继续教育战略”,希望在数字化时代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新型继续教育文化,把继续教育作为德国应对数字化转型风险和抢抓转型机遇的制胜之举。这项国家战略联结了包括德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商界、工会等各种力量,共同致力于为劳动者提供透明且易获得的继续教育机会。现在很多企业家重视继续教育,甚至还创办大学,其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追赶科技的高速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继续教育体系的加盟可在短期内解决迫切需求,但要大范围解决人才匹配的难题还需要建设适应智能社会发展的教育范式,这需要从认知思维、结构模式和框架设置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推动。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认为,过去强调高校和高科技企业要紧密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现在到了需要加强合作培养人才的时段了,校企应携起手来以最快速度高效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背后是教育体系自身的变革。在这个背景下,2022年,吉利教育系统孵化创办了“芯位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探索教育新可能,提出了一个面向未来、致用导向、“千人千面”教育的全场景解决方案。这次论坛上,吉利正式发布了芯位教育平台,标志着吉利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更加聚焦,实现了“优汇、全景、短距、AI赋能”的优势协同,为跨界、跨区、并行的“三个校园”落地提供了全链路要素支持。目前芯位教育平台提供50个学科的学习,2025年将完成100个。目前的1.0版本,已经过16万+用户广泛测试、获得了8000万次浏览和2亿4千万分钟的使用时长。在未来1-2年,芯位教育将强化研发应用,每隔4个月将会推出1款新产品,包括芯位学院、芯位宇宙、芯位培训、芯位虚拟圆桌派、芯位校园智慧,2026年下半年将推出2.0版本。此外,吉利通过“芯位教育”线上平台作为纽带,与亚洲及其他地区建立起更多职业教育的合作,培养新时代科技型职业人才。去年在东盟已有十多所院校使用“芯位教育”平台。未来,吉利人才集团将扩大“芯位教育”在境外高校的合作规模,开放吉利职业教育资源与世界各国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联合国《高等教育的未来2035愿景》提出“支持每个人都应该有在集体中充分发展自己潜力的机会”,呼吁建立终身学习视角,实现人类能够采用新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全球挑战、科技创新、全球化和经济社会变革。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生态肯定会有新的变化,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像吉利这样的企业来给出自己的答案。

参考资料:[1]. 《马云、任正非大力呼吁,这事很不寻常!》正和岛[2]. 人才匹配为何“配”不上,上海科技报排版 | 丽萱编辑 | 米禾 主编 | 孙允广
0 阅读:6

正和小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