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神机妙算,是一个难得的旷世奇才。邬思道如此之高明,曾被通缉过,以江湖中落难才进入四爷府。每每关键之时,均能洞察事物本质,针砭时弊,对朝廷局势洞若观火,帮助四爷在夺嫡过程中屡获圣心,当然要是没有邬思道,四爷也不会占据了有利局面,安稳坐定皇位。那么,邬思道在四爷府十年,康熙和皇子们知道有这么一位“智囊”高人吗?
邬思道,江南无锡人,是一个有名的才子,无论是尽雅趣赋诗作文,时值年轻颇有文学,皆能挥洒自如。
在康熙时期,科考府试乡都是名列前茅,中秀才举人都是首名。康熙三十六年,应试南京考场,自忖即便不在五魁之列,但在十名之内是没问题的。
可是,放榜时自己位列在最后,邬思道不甘心,经一番打听才知道主考官徇私舞弊,按谁给钱多来排名,也就是说非“以才取才”乃“以财取才”。
邬思道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时值年轻气盛,疾恶如仇,一气联合几百多位落榜举人大闹考场,一怒之下还写首诗高调骂朝廷,把事情闹的越来越大,还捅到了京城。
朝廷之事,哪能就凭邬思道一个无任何官职的举人来说清楚的。自然把他当成闹事之人,被朝廷下令通缉。此后,邬思道便在外当十年的“逃犯”。直至太后驾崩,康熙大赦天下,他才敢露面回家乡。
此时的邬思道前途一片渺茫灰暗,两腿也折,全然一流落街头的瘸书生。显然,变成了一个落魄沧桑老男人一个。直到遇到四爷才有机会展露才华横溢,之前的满腔热血又开始活了。
邬思道年轻时满腹经纶,康熙还曾经拿他的文章给皇子们当教材来教导众皇子呢,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都是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的,康熙经常与众皇子讨论邬思道的文章。
而他那篇揭露南京春闱的闹事文,时隔多年后四阿哥胤禛仍能背诵出来。邬思道颇有才华,四爷在第一次见邬思道时,就是因为看了他的文章,有爱才之心。
所以才让年羹尧去找邬思道这个人,邬思道的那篇文章就是他巅峰之作,不仅四爷会背,其他皇子应该也都会背。因此,邬思道给弘历和弘时做教书先生,完完全全可以的。
四爷用人除了有才能办事能力之外,更是要符合自己的用人原则,那就是不是落难的不用,邬思道正是四爷用人的策略。
四爷胤禛曾说道:“你们要记住,四贝勒府是阿哥里头规矩最大的,进门不容易,出门更难。既来了,就预备着老死在我府。”
四爷胤禛从江南把邬思道接到四爷府,邬思道就成为了胤禛的家庭老师,负责皇子们读书认字,当家庭老师只是一个幌子。
其实四爷是想让他做他的幕僚,帮他出谋划策,邬思道何等人,这一点他就洞察到了,不好推辞,顺理成章就答应当了家庭老师。
后来四爷在朝局上遇到了一些难题,然后想试一下邬思道的能力,叫邬思道帮他分析,邬思道把朝局的把控分析的一道一道的,比四爷胤禛还清楚,把四爷给吓得瑟瑟发抖、汗流浃背。
这要从四爷正为追国库欠款说起,当时的四爷正犯愁,不知所措。然后邬思道一语点破追比欠款之事,邬思道一下子给四爷了分析应对方法。
邬思道跟四爷谈论着:“欠着国库银两的,可以说是三种人:一是为了生计不得已还欠上;二是唯利是图的人,贪得无厌的人;三是有跟风去借钱的人。
邬思道分析透彻,让四爷立马汗流浃背,对面这人简直是“世外高人呐”!
邬思道分析道:“这个差事不管谁接,那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必定得罪很多人。”
说这些就是为了告诉四爷,如果你接了这差事肯定会得罪人。四爷疑惑地问他“先生的意思,让我不用接这差事了,免得惹事上身咯?”
其实四爷问这话也是在考量邬思道,看看邬思道是否有更好的建议给他。考量邬思道是不是真地有点本事,以便到时可用他。
邬思道早洞察四爷那点小心思了,立马摆手说:“这差四爷必须得接,那么多人都没有敢站出来接这差事,为什么呢?”
接着又指点迷津:“说到底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怕得罪人。四爷这时候站出来接下这个差事,愿意为皇帝分担解忧,都即便办不好,也没人会说你,但最能获得皇帝圣心。”
邬思道这一番话让四爷立马恐惧,邬思道分析,让四爷觉得他不简单,所以邬思道顺利留在了四爷府,就此当了四爷的谋士。
邬思道作为世子弘时弘历弘昼的老师,按照规制肯定要向相关部门汇报的,因为在皇家有规制。
皇家请老师,不同于寻找普通百姓家,皇家请老师教皇子自然不是儿戏,请老师要讲究礼节,不能稀里糊涂的招呼都不打就请皇孙老师,肯定要上报的。所以,康熙肯定知道有这么一个老师来教他的皇孙们。
而且康熙到处都安排眼线,邬思道在四爷府当世子老师,即便四爷不主动上报,当时的夺嫡之争如火如荼,康熙消息系统很广,不可能不知道众多皇子府上的动态。
八爷党也是处处存在攻击揭底,虽然早期,四爷还没夺嫡势头还没冒出来,但他作为太子党一员,也是八爷党要防的人之一,因此也是被八爷党他们监视对象,也是抓住可攻击的对象,毕竟四爷也个皇子身份不是。
而邬思道曾经因应试成了通缉犯,虽然已经大赦,但是政治斗争就是有点污点,只要能给对方造成一切威胁,都会不折手断用来去攻击,即使四爷不报,康熙不监视,也是被政敌当挑事来捅破到康熙那里。
既然是世子的老师,小孩之口毕定会泄漏出去,特别是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康熙在调教时,肯定也会问及到他老师的一些情况,所以绝对知道邬思道的存在。
康熙肯定知道四爷府有邬思道这号人,而且在四爷胤禛府见过他,只不过只单纯认为是弘时、弘历和弘昼的教书先生罢了。
康熙只知邬思道有文,而不知也有谋,也没太在意。所以邬思道的到来,让四爷如虎添翼,因为邬思道的智谋达到了最高境界!
给四爷出谋划策,指导四爷为人处世于自然之中,就是因为巧用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让人就“无迹可寻”。
邬思道不愧是才华横溢,教出弘历也是满腹才华。秋围大典时,弘历给康熙打个圆场的一番话,深得康熙圣心。
在康熙和诸位皇子眼中,邬思道只不过单纯是一个普通老师,而不是谋士的“隐身份”。当然,如果真的知道是谋士“隐身份”,也没法找个理由定罪处置。
这就是四爷和邬思道的高明之处在于理,政治博弈毕竟不是武力暴力拼搏。因此,四爷府上的邬思道的存在是瞒不住的,也没必要满,所以康熙只知道邬思道是他皇孙们的老师,不知道其有这么大作用。
邬思道的存在给四爷如虎添翼,给四爷出谋划策,使四爷在夺嫡的势头打开序幕。而康熙是知道四爷府有邬思道这个人的存在,只不过没想到邬思道有那么大能量。
至于诸位皇子政敌,势必也会到获取四爷府的动态,他们也只是知道邬思道是世子们的先生,却很难知道邬思道是四爷的“智囊”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