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角色,在吴承恩的笔下——
他疾恶如仇、正义勇敢、幽默风趣、聪明伶俐、敢作敢当、知恩图报,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如今,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影视化版本的孙悟空,不过无论编剧如何改编,孙悟空的角色都相对正派,这一点,作者吴承恩功不可没。
不过,他笔下的孙悟空并非原创,而是很多形象的结合。
【1】
《西游记》的最初版本叫做《大唐西域记》,主要讲述唐朝时期的高僧玄奘法师去印度运佛像、取经书的过程,他将路上所见所感口述出来,经弟子绘制成册,才有了《西游记》的雏形。
到了南宋时期,一本叫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说经话本发行了,里面将唐朝和尚取经的故事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第一次正式出现了孙行者的名字。
话本里孙行者作为“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白衣秀才,一路护送三藏取经。
而且玄奘取经的故事,中心人物由三藏开始向孙行者转移。
【2】
孙悟空的部分性格来源于志怪小说中无支祁的形象。
在《搜神记》、《吴越春秋》等书中都有白猿成精的故事。
但我们看到的,很多版本的孙悟空毛发都是金色的,并不是白猿啊?
这一点也有说法,五行里面石头属金,孙悟空作为一个石猴,身体结构也是石头,所以孙悟空的形象被定义为“金丝猴”名正言顺。
无支祁外形像猴,他作为淮水水怪祸害一方百姓,在大禹治水时无支祁作乱,后来众神擒拿他,无奈他法术高强,即使被应龙拿下依旧奋起反抗,最后禹用铁链锁了他,将他压在淮阴龟山下。
大闹天宫和被压五指山的故事,大概就来源于这里。
在淮水一带,也有关于无支祁造福一方百姓的传说,说他先孽后善,随着传说的普及,这种说法越来越被认可和接受。
所以孙悟空的成长与心性变化,在《西游记》中也多次体现,比如他前期杀强盗直接连锅端,后期的处理方式更加柔和。
【3】
“悟空”二字也有来源。
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做车奉朝的人,俗家时从军,负责队伍里的马匹工作,跟随内侍省张韬光出使西域,因病皈依佛门。
后来他游历天竺国,返回大唐时带回了一些经书和佛教圣物舍利子等,被唐德宗赐下法名“悟空”。
那么,孙悟空和三藏取经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
在千佛洞中有两幅玄奘取经图,里面清晰地显示:在玄奘的取经路上,有一个猴型人身的行者牵马而立。
据后世学者研究,这个行者是个大胡子的行僧,玄奘经过瓜州一带的时候,他主动加入了取经的行列。
【4】
作者吴承恩在孙悟空身上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因为著书时他已经年迈,以至于他对善生和恶死二事尤为在意。
开篇就有孙悟空神猴出世,堪称大才,却不被天庭重视,封了一个小官弼马温,最后经过自己的奋斗成了齐天大圣。
他借着孙悟空表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这是善生。
后来又写了孙悟空一路漂洋过海寻找长生的办法,他去到斜月三星洞后,须菩提祖师问他想学什么,他接连问了3遍“可得长生么”,晚上进了师父后门,也是“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由此可见对于生命的执著。
可是长生的愿望太渺茫了。
吴承恩又想了一个主意,他让孙悟空去阎王殿把生死簿上的名字划掉,没名字了,就不用面对死亡了,这一切都是他对死亡的憎恶表现。
以上种种,加上吴承恩对更多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的整合,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针砭时事的态度,以及出神入化、入木三分的描写手法——
一个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就出现在了大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