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为只有清华北大能谈专业,经历过了才发现,除了清华北大,其他院校也是可以谈专业的。
随着七月三日的填报志愿结束,终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我甚至在最终确定专业填报志愿时,依然不放心,让孩子与目标院校的老师联系了又联系,确认了又确认,才点的提交。
然后每隔一个时段,又会进入系统看一看志愿状态,用我家孩子的话说:简直是疯魔了。
随着6月25高考出分,开始了对填报志愿的考验。孩子踏入高考考场时的背影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了,甚至查分时的紧张与兴奋,都似乎是很久远的事。
6月25日下午,开始电话联系与高考分数匹配的院校招生组老师。当天,吉林省考试院出了一分一段表,孩子的高考属于小超常发挥,看不到具体位次,只能根据分段表,估计在多少名至多少名之间。
这样模糊的位次概念,其实对高考志愿的填报还是有一点影响的。
好在我的脸皮也够厚,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也可以,根据位次从高至低选定了五所院校,然后开始一个一个挨着打电话。
清北是不用想了,今年的提档分都够不上,清北的招生组老师只是说安心准备强基考试。
然后就是复旦上交,两所院校的招生组老师一听我报分数,都很感兴趣,两边都登记了孩子的详情。
于是从6月26日开始,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复旦上交招生组老师的电话。
6月26日下午,招生院校与学校面对面线下招生会。
在孩子学校的高中操场,面对面招生会场,人潮如织,看到了今年的省状元,带着北大的牌子,坐在北大招生位置上,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在给拍照,都是喜笑颜开,状元的风采真是不一样啊!
因为报了清华的强基,所以去清华的摊位咨询了一下具体政策,负责强基的老师一直在接电话,而且大概问的人太多,态度也不大好,问了几句,给我们打发了,让我们去酒店,说那里还有老师接待。
我们转而到复旦和上交的招生摊位,儿子事前把需要咨询的问题都列了出来,所以这两所院校问的都很仔细,但是因为现场人多,老师也建议我们去酒店详谈。
最后去浙大的摊位上咨询了一下,也登记了一份资料,老师也邀请我们去酒店详谈。
27号清华的强基入线,我们的分数入围肯定是没问题,但是对于强基的专业不大喜欢,之前又从朋友那里得知强基的专业还有二次分流,现场那个老师语气又不大友好,所以我们决定直接去宾馆,再找老师咨询。
到了林业宾馆,发现招生组老师和志愿者人不少,接待我们的是志愿者,但是核心问题他好像也有点解决不了,让我们再与老师确认。在宾馆等了一个多小时,老师没回来,于是我又去找志愿者,让他们给我找一位致理书院的学生问详情。
最后找的一位学生志愿者,百分之百的肯定了说法,但我仍然不放心,回家以后,晚上我又致电招生组的老师,得到确定答复后,与孩子商量,这个强基到底要不要去考?
选专业还是选院校,左右摇摆。
孩子就这个问题,先寻求了班主任老师的帮助。老师建议好好准备强基,毕竟院校层次摆在那里。
先前与招生组老师咨询时了解,还可以在线修改强基的报考志愿。等到清华强基入围线出来之后,我又打电话问了怎么修改?结果手续比较繁杂,挺让人头疼的。
儿子决定:要么就随便考考吧,他真的是不想读基础学科。
于是基础测试那一天,他真的就随便考考了,没怎么认真做。从考场出来,儿子说他边上有个哥们,进考场没多久就开始睡觉,快收卷的时候,在电脑上点了一通提交了。
儿子后悔,相比之下显得自己过于认真,也应该睡一觉的。
这边考强基测试,那边也不耽误与高校招生组老师的专业谈判。
儿子想学工科,要说工科强校非上交莫属,其次是浙大。
但是今年上交的专业组不是很理想,我们看中的两个班型,往年的位次大概是省排五六十名左右,我们还有点够不上,这两个班型谈不拢,其他的我们又看不上,所以来来回回每天都在拉锯。
今年复旦的专业组很漂亮,而且根据儿子这个位次,招生组老师提出承诺可以二保一,这个吸引力就很大了。
而浙大的朱可桢学院图灵班,往年的位次也很高,他的招生名额也仅有一位,我们也是有点够不上,但是浙大的老师又想争取,于是给出了一个隐形班的诱惑,说目前在吉林省没投放,但是省排前百的孩子可以考虑额外录取。
在不考虑清华强基的情况下,以上三所院校成了首选,不管是孩子还是我,我们的统一目标都是以专业为主。
6月28、29、30号这3天,基本上都是处于与这三所院校的老师电话和面谈中。
上交最后开出了数学+人工智能双学位,而且百分之百保研的条件,浙大开出来的条件也很诱惑,专业任选,甚至我们去浙大面谈时,三位老师围着我儿子在那聊,其中有一位老教授特别有人格魅力,一通话下来,让孩子心里产生了动摇,还有复旦的专业班型同样心动诱人。
儿子毕竟才高中毕业,面对选择难免苦恼,专业于他是比较有方向的,我们最后的选择也许不是最优选,但肯定是孩子最高兴的选择。
对于一个18岁的孩子来说,可能选哪一个都会有遗憾,也有可能选哪一个都很不错。
为了让自己少点遗憾吧,这短短的几天孩子也是做了n多的功课,从院校的学习氛围到专业的未来发展,他自己用小本本记了很多的问题,找招生组的老师咨询,找招生学长志愿者细细询问。
面谈的时候,甚至问学长,他所要学的专业,暑假的时候应该做哪些工作,甚至是电脑的配置应当如何?学长都很耐心的给讲解,招生组的老师都说这孩子很有心,这么早就开始规划大学生活。期间,儿子又加了学长的微信,以备随时咨询。
吉林省考试院最早7月2号下午4点是最后提交志愿时间,然而7月1号系统崩溃了一天,最后时间推为7月3号下午6点。
7月1号下午我们已经确定了院校和专业,婉拒了另外两所院校的招揽,7月2日下午,抱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在线提交了志愿填报。
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在点提交并保存时,似乎划上了一个短暂的句号。
人民日报为高考生出了一篇文章:
高考分数是衡量学习成果的直接指标,却绝不是判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漫长的求学过程中,那些朗诵的清晨,挑灯的夜晚,不仅是为了卷面上那几道题,更磨砺着面对挫折的心性,解决问题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哪怕今天分数平平无奇,未来的原野上,还有无限机遇与可能。
为所有的拼搏喝彩!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文章下面的评论,读来也是让人心情激动而又温暖,考试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分数也不能确定孩子的一生,认真面对每一个结果就是赢了曾经的自己!
那些奋笔疾书的日子,像星星般璀璨,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拼搏的过程才是最值得回味与感动的,每个人只要尽了全力,都是这个夏天最动人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