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贷款参加校外培训后自杀,学校与培训机构存监管漏洞
9月7日,陕西省西安市一名大四男生在公园内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经调查,这名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项高费用校外培训,为支付费用而贷款1.7万元,其后顶不住高利贷的压力选择了结束生命。这起事件反映出当前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可能存在的监管盲区,也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关注。
死者张某来自陕西省安康市,在西安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学习。据其家人反映,张某所在学院在开学前突然通知学生必须参加一个由某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否则将无法顺利毕业。该培训收费高达1.7万元。
“学校说不参加这个培训就毕不了业,我们觉得奇怪,但也不敢违背。”张某的哥哥说,家中经济拮据,承担不起如此高额费用。在张某婉言谢绝后,学校提供了一个高利贷渠道。在焦虑和压力下,张某最终选择了贷款。
但是高利贷每月的本息超过了1700元,远远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张某自7月贷款至今,压力越来越大。9月7日,他最终在公园里夺去了自己的生命。遗书中提到要哥哥好好生活,不要为他伤心。“我本可以供他读研究生的,他却因这1.7万块钱没了性命,我无法原谅自己。”张某的哥哥说。
有权威专家指出,这起事件暴露出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存在监管漏洞。一些学校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强制或半强制学生参加某些培训,然后可能通过返点方式谋取利益。与之勾连的培训机构也以各种手段哄骗学生,并提供高利贷渠道。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位该校毕业生表示,自己所在专业毕业那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学院以不能顺利毕业为由要求所有学生参加某机构培训并支付数万元费用。“我们觉得奇怪,但不敢违抗学校,只能交钱。”这名毕业生说。
类似情况在其它高校也有出现。多位学生反映,某年某培训机构突然进校活动,承诺参加培训可保就业。在学校老师的督促下,大多数同学最终选择了参加。
“我们花了5000多块钱报名,课程其实很水。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学校和培训机构达成了利益交换。”一名大三学生表示。
类似情况在其他学校也不同程度存在。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大,学校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惜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而培训机构则视学生为肥肉,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牟利。在利益的驱动下,监管就成了形同虚设。
“这种监管漏洞已经存在很多年,相关部门似乎从未介入。或者说这一问题从未有根治!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是’忍气吞声’,承受着这样的不合理局面。”有关部门有必要出面调查,堵塞监管漏洞。
争对此问题完全可制定规范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细则,禁止强制学生参与各类培训;加大培训机构的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提供高利贷、诱导学生签订不合理合同等违法行为;建立学生权益维护机制,让学生敢于拒绝不合理要求。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让大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我们期待,张某的悲剧能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推动大学生权益保护的进一步加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远离阴影,拥有美好出路。
这起悲剧让人痛心和难过。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必须依法调查此事,严肃处理相关失职行为,并采取措施堵塞监管漏洞,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