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知青岁月:吃狼肉、炸鱼、我记忆中的北大荒!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4-30 10:25:59

在1968年冬天,被称为“老三届”的66、67、68届初高中毕业生,响应号召来到北大荒插队。那时的北大荒,依然保持着它未经雕琢的原始风貌,正如老话所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自己飞进锅里。”这片土地上,人参、貂皮、乌拉草等珍稀物产丰富。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涌入黑龙江。他们中有的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有的在这里成家立业,也有的为了返城不得不面临家庭分离的困境。

我刚刚追完了《知青》这部剧。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北大荒,参与边疆建设、开垦荒地、保卫国土的感人故事。那个年代的知青们,经历了多少艰辛与奋斗!这部剧真的太吸引人了,剧情紧凑,人物鲜活,让我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希望它能一直播下去,根本停不下来。那段岁月虽然艰难,但也充满了激情与理想,看完后让人感慨万千。

【】

【】

那时的北大荒就是这样。我们割过盖房子的草,坐过牛拉的雪橇,也坐过马拉的雪橇。大人们追过野狍子,见过猎人带回来的黑熊,生产队还拉回过活的马鹿。回忆起来,那会儿的日子确实艰难,又冷又穷。但大家的笑声却是发自内心的,特别真实!

曾经,人们离开家乡前往北大荒,如今,他们又离开了北大荒回到故土。北大荒依旧是那个北大荒。在这里,人们和泥、脱坯、修炕、抹墙,外墙上还粘着高粱秆。房子上盖的草叫小叶樟。那时候的北大荒,荒凉得很,兔子、狼随处可见,唯独少见年轻姑娘。

我们以前常用酒瓶和罐头瓶来炸鱼。酒瓶里只需装三分之一的炸药,剩下的空间用土填满。炸鱼时,得选对地方,比如“大清沟”,那里水深流急,容易有大鱼,或者“水窝子”,水深且水流平缓,也是大鱼出没的地方。选好地点后,点燃导火索,直接把瓶子扔过去。炸鱼时,千万别有人在水里,即使离爆炸点几十米,冲击波也会让人感觉像被无数针扎一样。在大杨树林区的河里,我们曾炸到过一条重达42斤的zhe麟鱼,不过鱼太大反而不好吃。除了用7.62步枪打狼和野猪,我们还用自制的“炸子”。炸子外面裹上猪油,狼和野猪一咬,半个嘴就会被炸飞。

用河水炖刚捞上来的鱼,只撒点盐,就这么简单。把鱼放进桶里,倒上河水,生火烧开,大家分着吃,那味道真是绝了,现在再也尝不到了。虽然那时候日子苦,但那段知青岁月,真是让人特别怀念。

那年,父亲带着猎犬上山打猎,意外碰到一只孤狼。猎犬和狼展开激烈搏斗,结果猎犬受了重伤,一只耳朵差点被咬掉,而狼则被猎犬咬死。父亲把狼带回家,像平常煮狗肉那样煮熟了。煮的时候,整个村子都能闻到那股浓烈的腥味。吃狼肉特别费劲,不管怎么使劲咬都咬不动,最后只能用刀切成小块。即便如此,肉还是嚼不烂,肉丝塞进牙缝里,全家人都被搞得牙龈出血。味道也特别腥,实在难以下咽。没办法,父亲只好把狼肉拿去喂狗,结果狗一闻到那腥味,立马跑得远远的,一口都不肯吃。

回忆起当年下乡的日子,天空辽阔,田野无边,山坡上长满了小树和杂草。我们在山边开垦了大小不一的地块,主要种的是玉米和大豆,偶尔也种些小麦。农场有些机械化设备,但农村主要还是靠牛和人干活。春天时,蔬菜很少,有些农场会做豆腐或炒黄豆,主食就是面和玉米。到了夏天,各种蔬菜都成熟了,物产变得丰富起来。年轻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生活还是挺快乐的,这也减轻了对家乡的思念。虽然那时有些方面挺艰苦,但回想起来,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留在记忆里,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而质朴。随着老一辈逐渐老去,新一代的拓荒者依然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辛勤劳作。如今的北大荒,或许只有自然保护区还能保留这种原始风貌。我们应当倡导全社会尊重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这种传承与发展,正是北大荒精神的延续,也是我们对未来负责的体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