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出生:一场“星际意外”改写命运
四十六亿年前,太阳系还是一团漂浮的气态云。一颗如同火星般大小的流浪天体 “忒伊亚” 陡然闯入,与原始地球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这一场宇宙级别的惨烈车祸,不但致使地球表面熔化为岩浆海,还甩出众多碎片,而这些碎片就是月球的前身。你可能不知道,早期的地球是个“铁疙瘩”。重金属下沉,形成了地核;火山喷发所释放的气体在星球的上方织就原始大气层。这颗原本灰暗的星球首次泛起蓝色的涟漪,是因为直至38亿年前,彗星群携来的冰晶消融,成为了海洋。地球最初的氧气来自蓝藻的“呼吸实验”。含氧量达21%的“生命套餐”大气,是这些微生物耗费了长达25亿年才改造而成的。然而,这样的改造,却险些致使不喜欢氧气的生物集体走向灭绝的厄运。
生命闯关:从单细胞到恐龙的“地狱模式”
寒武纪到来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原始派对。现在科学家也没弄明白那5 亿年前,三叶虫与腕足动物在海底举行的一场盛大的狂欢节,究竟是怎么回事。地球曾经历经五次生物大灭绝,在二叠纪末期,多达 96% 的物种消失不见,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火山灰遮蔽了阳光,引发了犹如 “核冬天” 般的灾难。恐龙霸占地球顶端 1.6 亿年,而人类书写的全部历史,比起来甚至不够播放一首3分钟歌曲。
地质运动:地球的“自我整容”术
板块造构算是我们星球最酷的生存技能了。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进行撞击,喜马拉雅山脉正以每年4厘米的速率持续抬升。地表的地貌形态被重塑,大气成分借助火山活动不断被更新,这都是这种板块间的剧烈碰撞导致的。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板块运动的话,我们的星球或许早已沦为像火星那般冰冷了。土壤的演化过程堪称自然界的“慢综艺”。岩石经过风化后,通常会慢慢积攒一些有机质,这个过程往往得花上几百年时间。之后才成为适宜庄稼种植的优渥土壤。就拿亚马逊雨林的土壤来说,一旦脱离当地的生态系统,就连植物生长都无法维持,生态系统可谓精密又脆弱。
人类纪危机:我们正在改写地球的“出厂设置”
自工业化改造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然突破 420ppm,达到了 80 万年来的峰值。北极的永恒冰冻层正在加速消融,逃逸出相当于现存化石燃料储量的两倍之多甲烷量。全球九大行星边界已有六项被突破,其中涵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氮循环的失衡等状况。在过去的千年间,小麦的基因多样性锐减了90%,而小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我们引以为傲的现代农业,正在用单一作物取代地球百万年演化出的生态网络。
未来赌局:地球能否承受“人类2.0”?
格陵兰冰盖将会彻底消融,海平面上升7米,这是NASA的模拟结果表明的倘若全球气温升高2℃会出现的情况。一连串会导致临界点连锁反应:北极永冻土解冻→释放甲烷→加速变暖→亚马逊雨林退化→碳汇功能丧失,而这是全球气温升高2℃致使格陵兰冰盖彻底消融、海平面上升7米所导致的。这些可能在未来百年内发生。还要关注海洋底部的微生命。有一个以化学物质为来源的生物链,它位于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处。这会不会说,即便地表遭受灭顶之灾,地球生命或许仍会以一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方式继续存续下去。或许地球不需要援救,需要援救的是人类。当我们一直想着飞向太空,却常忘记自己正站在一颗伤痕累累的地球上。或许该换个视角思考:不是我们要保护地球,而是地球在容忍人类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