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回望曹云金,方悟其离开德云社背后,郭德纲内心难以平复。这一事件,透露出师徒间复杂情感与深重纠葛。
郭德纲依然是我的师父。
他是我最为器重的弟子,天赋异禀,生来便具备成为相声艺术家的卓越潜质。
郭德纲与曹云金曾为相声圈佳话,备受网络。今师徒分离,曹云金投身影视,郭德纲退居幕后培养新徒,此景令人感慨。
郭德纲初到北京时,仅怀梦想,身无长物,唯相声热忱可贵。为精进技艺,他与志趣相投的友人共居,日日研习相声。
相声界排外严重,郭德纲无背景、形象普通且无师承,初入行时举步维艰,最终不得不返回天津。
回津不久,他重返北京。天津友人劝他赴更大舞台,勿拘于小地方。此番,他终留北京,却常因经济拮据,难以支付房租与餐费。
即便饭馆打工或做工挣钱更快,郭德纲仍坚守相声界。努力终有回报,他渐获机会举办相声大会,并吸引众多同行共谋发展。
郭德纲事业起步时,一位天津来的小伙子诚挚求师,欲学相声,此人乃曹云金。
郭德纲曾历经漂泊,见曹云金如见昔日之己,遂决意收其为徒,悉心栽培。
曹云金乃天津本地人,自幼酷爱相声,自诩为资深爱好者。2002年,高中毕业的他未选大学之路,赴京求学,随即拜郭德纲为师。
曹云金拜师郭德纲后,搬至其北京家中,练功生涯由此开始。郭德纲正式教徒,曹云金聪慧过人,郭德纲所言,他一遍即能领悟。
早上五点,曹云金起床练嗓唱太平歌词,随后压腿练形体。午后继续训练,他记得首个段子三十余分钟,郭德纲所授,他苦练此段子逾半年。
曹云金采访中谈及,段子蕴含诸多包袱与技巧结构,学会一个便能触类旁通。他回忆,师父检查成果时,仅搭架子即被斥“重走”,开场白一出,又需从头开始。
严师出高徒,郭德纲对曹云金颇为用心。相声界传承技巧,如同大学博士生导师带学生,均采取一对一的教授方式。
曹云金拜师后,与郭德纲同住八十多平米毛坯房,无门且家具简陋,屋顶仅一灯泡照明,四周水泥墙,夏日难清扫,因一动即更闷热。
地面全是水泥的,不易擦拭,夏天擦地会使屋内更热,水泥地面散热不佳,令人感到灼热。
曹云金忆述,郭德纲传授给他的首个段子乃《挖山平》。
师父笔录段子,令我念背,限十五分钟,否则撕毁。时限至,师父出,无论背否,先撕纸。我勉强背出,师父认可。初时曹云金登台难,渴望新段子即演,却紧张不已。后郭德纲助其克服。
郭德纲与曹云金随后走红,为相声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们积累了大量观众与粉丝,但这种盛况并未持续太久。
德云社初创时,郭德纲与曹云金师徒情深,前者倾心传授,后者刻苦学习,他们携手共度了德云社最为困苦的时期。
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相声圈变革,2010年变化尤为明显,以德云社事件为标志,该社正式踏上商业化转型之路。
相声团体管理方式已向公司模式转变,以往依赖师徒关系维系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
德云社推行与相声艺人签约制发展,郭德纲却持异议。因此,德云社内陆续有人离开自立门户,曹云金即为离社艺人之一。
师徒关系难符现代企业管理需求,曹云金寻求个人发展,郭德纲坚守传统管理,双方因此产生矛盾。
曹云金期望得到与自身相符的回报和机遇,而郭德纲认为,弟子成长依赖师父培养,应安守弟子之道。
曹云金最终离开德云社,但仍称郭德纲为师。他转型为全能艺人,涉足出书、主持、电视、话剧等领域,逐渐符合期望的名人形象,并适应市场变化。
我的定位是力争成为“80后”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并涉足影视、歌唱领域,实现三栖发展。
曹云金发展顺利,而郭德纲面临困境。作为相声前辈,他对老规矩尊重更甚后辈,因此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郭德纲深爱悉心教导的徒弟们,却也无法挽留他们离去。见徒弟们演出票大卖,他欣慰表示:“所有能卖票的,都是我的徒弟。”
曹云金与郭德纲间无绝对对错,实为新旧规矩的冲突。双方内心仍视对方为师徒,此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