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似乎一切都更加宏大。城市、高速公路,当然还有那些超级工程。
其中有一个项目尤为突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强大的水坝——三峡大坝。它的水库如此庞大,甚至减缓了地球的自转速度。这座建筑的纯粹规模,是此前人类从未见过的。
它既是一项令人惊叹的工程,同时也暗藏危险。虽然它为数百万人提供电力,但也因存在溃坝风险而屡遭批评。但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这座大坝真的岌岌可危吗?让我们深入探索这一全球超级工程——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最长处延伸2.3公里,高度超过180米,横跨长江,拦截出一个绵延600多公里的巨型水库。仅这一水库的面积就超过了整个新加坡岛国。但最令人震撼的并非其物理规模。
其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发电站。相比之下,美国最强大的大古力水坝容量仅为三峡的四分之一,甚至核电站也无法与之匹敌。若以理论极限运行,三峡大坝能为超过450万人全年供电。

除了提供清洁能源,建造三峡大坝的另一关键原因是防洪。长江沿岸的村镇常年饱受洪水侵袭,雨季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小型洪水,而难以预测的持续性大洪水才是致命威胁。约90年前,一场特大洪水曾夺走370万至400万人的生命。因此,控制长江水流的巨型水坝构想应运而生。
如今,约4亿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三峡大坝通过雨季蓄水、调控下泄流量,保护下游武汉、上海等城市免遭灾难性洪水。但这一系统并非完美。例如,2010年暴雨期间,为维持水库安全水位,大坝被迫泄洪,导致下游洪水、山体滑坡及数百人遇难。总体而言,三峡将特大洪水的发生频率从每十年一次降低至每百年一次。

在如此规模的河流上建造大坝绝非易事,耗时17年。施工初期,工程师需同时解决两大难题:既要阻断长江上游水流,又要确保下游城市用水。为此,他们在上游设置石围堰,使工人能在干地浇筑基础部分,同时利用围堰导流。混凝土结构完成后,安装首批涡轮机,随后炸毁围堰,让水流首次冲击涡轮。整个工程耗资超300亿美元。

三峡大坝还显著改善了长江上游的航运条件。通过船闸和全球最大的升船机,3000吨级船舶可被抬升110米。船闸通行需4小时,而升船机仅需30分钟。自通航设施建成后,长江货运量增长6倍,运输成本持续下降,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催化剂。2023年上半年,已有超2.3万艘船舶通过三峡,同比增长10%。
旅游价值由于它拥有众多世界纪录,这座建筑还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过去五年间,吸引了多达1000万游客。这里甚至设有观景台和展览厅,游客可以在这里简要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

然而,如此规模的工程必然伴随争议。建设前,官方预估数千座城镇将被水库淹没,约140万人迁移。政府提供补偿和安置,但新居住区常被曝出住房质量差、基础设施不足。
环境代价同样沉重。大坝建成后。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也遭重创,中华白鱀豚和长江白鲟等物种或因大坝灭绝(航运影响亦是因素之一)。
未来挑战目前,三峡电站实际发电量仅为理论最大值2250万千瓦的45%,因长江水流季节性变化影响涡轮效率。相比之下,巴西与巴拉圭边境的伊泰普水坝因水流稳定,发电表现有时更优。为提高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三峡的效率,已经开展了关于使用人工智能优化设施发电能力的研究。利用长江流量的历史数据,研究人员已经能够使用算法预测大坝在任何季节的发电量。他们得出结论,这些模型可以被运营商用来长期提高效率。
人类与自然的博弈三峡大坝的使命远超工程本身,三峡大坝继续作为人类工程的象征屹立不倒。答案或许取决于人类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