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延、诸葛亮,集体不服刘备号令?

宏阿易聊影娱 2024-09-04 09:56:46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歃血为盟,兄弟情义感天动地,传为千古佳话,然而这可歌可泣的兄弟情深背后,却也暗藏隐忧。

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张飞暴毙军营,死于非命;两位兄弟的接连陨落,如同晴天霹雳,让刘备悲痛欲绝,方寸大乱,不顾一切发动了夷陵之战,誓要为兄弟复仇。

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向忠心耿耿的赵云、魏延、诸葛亮等人,却集体对刘备的东征计划表现冷淡,甚至直言反对。

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是君臣离心,还是另有隐衷呢,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刘备的性格说起。

这位蜀汉昭烈帝,虽然以“仁义”著称,爱民如子,却也是个十足的性情中人,常常感情用事。

早年间,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兄弟三人肝胆相照,携手闯荡乱世,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

这深厚的兄弟情义,固然是刘备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但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痛的种子,预示着风雨飘摇的未来。

接连痛失左膀右臂,刘备悲愤交加

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惨遭杀害,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消息传回成都,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整个蜀汉朝野震动,刘备更是悲痛欲绝,茶饭不思,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刻挥师东进,将东吴杀个片甲不留,为二弟报仇雪恨。

然而,冷静睿智的诸葛亮和老成持重的赵云却深知,此时蜀汉国力尚弱,兵微将寡,贸然与东吴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于是,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力劝刘备以大局为重,暂缓东征计划。

“陛下,关将军不幸遇害,我等心中亦是悲痛万分,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然则,国仇未报,不可轻举妄动啊!东吴孙权诡计多端,老奸巨猾,此次趁虚而入,定然设下重重陷阱,我军若贸然出兵,正中其下怀!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三思啊!”

诸葛亮声泪俱下,伏地痛哭,苦苦劝谏。

“是啊,陛下,如今汉室衰微,曹魏虎狼之师尚在北方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我军安危,我军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安抚百姓,整顿军备,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切不可因小失大,置蜀汉江山于不顾啊!”

赵云也身披重甲,跪倒在地,言辞恳切,句句肺腑。

然而,刘备此时已经被悲愤冲昏了头脑,哪里听得进这些谏言,他怒火中烧,双目赤红,如同受伤的野兽,拍案而起,指着众人怒斥道:

“你们一个个都说什么‘大局为重’,难道在你们心中,二弟的仇就不重要了吗?!我与云长、翼德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今云长惨死,我岂能苟活于世?!我意已决,谁再敢劝阻,便是与我为敌,杀无赦!”

眼看君王心意已决,众人也只得暂时作罢,心中却蒙上了一层阴影,为蜀汉的未来担忧不已。

张飞之死,是意外还是必然?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刘备积极备战,准备大举进攻东吴之际,又一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般传来,震碎了刘备最后一丝理智——张飞因为急于为二哥报仇,苛待士兵,手段残暴,最终被部下范强、张达合谋刺杀,身首异处,暴尸军营!

“三弟!!!” 得知张飞死讯,刘备如遭雷击,眼前一黑,险些昏死过去,他手中的酒杯“啪”的一声掉落在地,摔得粉碎,殷红的酒液溅了他一身,仿佛是为他两位兄弟的离去而哀悼,也为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而悲鸣。

史书中记载,他当时只是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沉痛地吐出四个字:“噫!飞死矣!”

这看似冷漠的反应,让不少后人猜测,刘备或许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般重情重义,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我看来,刘备当时的表现,并非无情,而是早已预料到张飞的结局,只是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罢了。

张飞性格暴躁,嗜酒如命,早年间便经常因为醉酒鞭打士卒,引得怨声载道,关羽死后,他更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变本加厉地虐待下属,甚至要求他们在短短三天之内赶制出十万副盔甲!

如此苛刻的要求,无异于逼人造反,对于张飞的所作所为,刘备并非一无所知。

他曾多次劝诫三弟要克制脾气,善待士卒,可惜张飞却始终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最终自食恶果,自酿苦果。

可以说,张飞之死,固然令人惋惜,却也在情理之中,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

忠臣谏言,却被仇恨吞噬

张飞死后,刘备强忍悲痛,将所有的悲伤和愤怒都埋藏在心底,毅然决定继续东征计划,要用东吴的鲜血来祭奠两位兄弟的在天之灵。

这一次,他不再听取任何人的劝阻,一意孤行,执意要为两位兄弟报仇雪恨,即使搭上整个蜀汉的未来也在所不惜。

然而,这一次,赵云、魏延、诸葛亮等人却罕见地团结一致,冒着被治罪的风险,坚决反对刘备的决定,希望能够唤醒他心中最后一丝理智。

“陛下!请您以江山社稷为重啊!如今曹魏尚未剿灭,我军新败,士气低落,军心不稳,粮草不足,此时东征,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啊!”

诸葛亮再次苦苦相劝,希望刘备能够冷静下来,不要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做出错误的决定。

“是啊,陛下!张将军之死固然可恨,但东吴并非易与之辈,他们占据长江天险,兵强马壮,又有陆逊这样的名将坐镇,我军想要取胜,难如登天啊!更何况,如今我军粮草不足,军心不稳,贸然出兵,只会重蹈覆辙,让蜀汉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啊!”

赵云也再次进言,希望刘备能够三思而后行,以大局为重,可刘备此时已经被仇恨吞噬了理智,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

他怒吼道:“够了!朕意已决,任何人不得再劝!违令者,斩!朕要让东吴血债血偿,用孙权的人头来祭奠云长和翼德!”

在他们看来,刘备此时执意东征,完全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根本不顾及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将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蜀汉刚刚经历荆州失守、关张二人身亡的巨大损失,实力大损,元气大伤,此时如果再与强大的东吴开战,无异于自取灭亡,将诸葛亮等人多年来的心血付之一炬!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赵云、诸葛亮等人深知这一点,所以即使明知会惹怒刘备,也要冒死进谏,履行臣子的职责。

因为在他们心中,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即使是君王的命令,也要敢于质疑,敢于反对!

夷陵大火,断送蜀汉未来

最终,刘备还是一意孤行,不顾众人反对,执意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了东吴,亲率蜀汉精锐,踏上了复仇之路。

然而,正如赵云等人预料的那样,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一场为了个人情感而发动的,注定失败的战争。

蜀汉军队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本人也因为兵败如山倒,忧愤成疾,在羞愤和悔恨中,病逝于白帝城,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唏嘘,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赵云、诸葛亮等人之所以反对刘备东征,并非不忠,而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以及对刘备这位君主的真切关心。

他们深知,一时的冲动和意气用事,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让蜀汉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真正的忠臣,并非盲目地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是在关键时刻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敢于指出君主的错误,甚至不惜冒着得罪君王的风险,也要劝谏君王悬崖勒马。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云、诸葛亮等人才是真正值得后人敬仰的忠义之士!

参考资料:

史书《三国志》

小说《三国演义》

电视剧《三国演义》

0 阅读:1

宏阿易聊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