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万里被调湖北降格使用,邓小平对华国锋提议:让他去安徽

故人军情观 2023-10-25 12:27:47

1977年6月21日,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来说,是极其平常的一天。他们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备下地干农活。

正是同一天,卸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抵达合肥,出任安徽第一省委书记。

而他的到来,会在不久以后,让小岗村这个平平无奇的名字,响彻整个中国。

万里在1977年“空降”安徽,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此前的“十年浩劫”,已将中国折腾得不成样子,整个国民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刚被解放出来的万里,原本是被安排去湖北工作的。在临行前,他去看了老朋友邓小平。

此时邓小平还没有公开恢复工作,但是已经可以自由行动了。他听万里说要去湖北,迟疑了一下,劝说道:“你不要着急走,再等等吧。”

随后,邓小平和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商量,将万里的工作地点改到安徽去,因为安徽是个“老大难”,很需要万里这样可以解决问题的能手。

华国锋和叶帅也很认可邓小平的看法。

邓小平用“老大难”三个字来比喻安徽,十分恰当。

当时的安徽可以说是死水一潭,不仅经济上一团糟糕,就连政治上都封固不前。就在全国各地都在清算、批判“四人帮”的时候,只有安徽还在“捂盖子”,不允许群众自由议论。

此外,之前十余年的折腾,已经严重破坏了安徽农村的生产力,“大锅饭”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少人已连温饱都维持不了。为了能吃饱肚子,大批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故土另谋生路。原本的农业大省,成了闻名全国的“讨饭大省”。

在这种时刻,很需要一位思想开放又有能力的领导人,去改变整个安徽僵化的局面。

就这样,万里开始了主政安徽的生涯。

他抵达合肥的第二天,就不顾旅途劳累,就召开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果断地改组了领导班子。

紧接着,他快刀斩乱麻,对那些不肯悔改的干部,该调的调,该撤的撤,同时为受到不公平迫害的干部、群众平反昭雪。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安徽的政治生态立刻得到了扭转。政治上的弊端扫除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搞经济。

万里没想到,就在他大刀阔斧拨乱反正的时候,许多县市都发来报告,汇报农村出现了大量逃荒要饭的现象,请求省里支援粮食。

当年8月,时任农委副主任周曰礼向新来的省委书记汇报了一个残忍的事实——安徽有将近90%的生产队不能维持温饱,有10%的队仍在饥饿线上挣扎,靠吃国家的救济粮过活。

万里这才意识到,安徽的经济问题,远远比政治问题要严重。为此,一直从事城市工作的他决定亲自下农村,搞一次调查研究。

万里的调查方式很简单:轻车从简,事先不打招呼,说走就走。每到一地,一不开会,二不作任何指示,只看、只听、只问。

而调查的结果简直可以用心惊胆战来形容。

万里亲眼看到,安徽的农民住着是茅草棚,床上铺的是破芦苇和烂棉絮;吃的是胡萝卜缨子和地瓜煮成的饭。

最令人痛心的,是他在金寨县所目睹的一切。

金寨县位于皖西大别山老革命根据地,人称“将军县”。在战争年代,这里的人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个当时只有二十多万人的县城,当红军的、牺牲掉的,总计有10万人!

正是在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万里看到了中国农村最贫穷落后的一面——老区的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十七八岁的姑娘连裤子也穿不上!

途中,他来到一户残破的茅屋,发现锅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姑娘。

万里上前热情地询问道:“老人家,你们怎么坐在柴草里?”

老人和那两个姑娘坐着一动不动,看起来十分尴尬。

当地的干部意识到了问题,连忙小声提醒道:“万书记,老人和两个娃都没裤子穿啊。山里风寒,躲在柴草里,是为取暖。”

万里恍然大悟,再也无法在这个茅草屋里待下去了,慌忙转身出门。他站在阴冷的山风里,感受到了深深的痛苦,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后来回忆起那段调研经历的时候,万里曾感慨万千地说:“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有些穷村,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真是家徒四壁。”

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忍不住反思,这真的是社会主义吗?

作为领导人,万里实在无法容忍一个农业大省的农民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改变现状的问题已刻不容缓——首先得想办法让农民有饭吃!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为此,他排除了巨大的压力,制定了《省委六条》,强调尊重生产队和农民的自主权,甚至允许生产队下面组织作业组,并鼓励农民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对于当时处在迷茫徘徊的中国来说,这份文件无疑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序幕!

《省委六条》下发后,受到安徽广大农民的欢迎,各地迅速搞起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凤阳县小岗村走上了秘密改革的道路。

1980年,对安徽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的省委扩大会上,当时的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说出了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秘密。

万里知道后,立刻奔赴小岗村。他看见村民们院里院外堆满的玉米棒子,还有家家户户满满的储粮,由衷感叹道:“这回不用再饿肚子了!”

小岗村的老百姓,都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官。村民们围着省委书记,说:“能不能让我们搞三年啊?”

万里当即表态:“我批准你搞五年,如果吃官司,我给你打官司去。”

他还对生产队队长严俊昌说:“你们这样干,形势自然就会大好。我就想这样干,就怕没人敢干;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

在回省城前,万里的军大衣里,装满了当地农民塞的花生。

等下一次召开常委会议的时候,万里将这些花生摆在了桌子上,骄傲地说:“这些是包产到户的成果。”

1980年5月,邓小平明确肯定了万里在安徽的改革成果。

他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消息传出,安徽农民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欢呼道:“邓公为我们说话了!”

进入1981年,包产到户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主流。许多村庄一年巨变,两年翻身。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安徽农村地区实现了过去二三十年都没能实现的目标。

1982年1月,万里主持制定了著名的“1982一号文件”。

这个《文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至此,包产到户终于有了“合法身份”,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开。

中国的农业生产,从此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人划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