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腺疾病的范畴中,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也被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非哺乳期慢性炎症性疾病。
它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这些发病原因,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乳腺导管阻塞与分泌物滞留
乳腺导管的通畅对于维持乳腺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部分患者由于先天性乳头内陷或导管开口狭窄,就像河道的出水口被堵塞一样,乳腺导管内的分泌物无法顺利排出,只能在导管内不断积聚。
这些分泌物包含脂质、蛋白质等物质,长期的滞留使得导管不断扩张,内部压力持续升高,最终不堪重负而破裂。破裂后,导管内的内容物便会外渗到周围组织中。
而这些外渗物,比如脂肪酸结晶,就如同异物进入人体,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慢性炎症,还会促使异物肉芽肿的形成 ,从而拉开了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的序幕。
二、自身免疫反应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保卫身体的军队,正常情况下能精准识别外来病原体并发起攻击。但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免疫系统似乎出现了“误判”。
乳腺导管内的一些物质,如变性分泌物、角蛋白等,被免疫系统当作了“敌人”,也就是抗原,从而触发了局部免疫反应。
于是,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纷纷聚集到乳腺组织,对这些“抗原”展开攻击。
在部分病例中,还会出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这进一步表明自身免疫机制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能持续推动着炎症的发展,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三、激素水平波动

激素在女性的身体里就像精密的调节器,控制着许多生理过程。当女性处于更年期前后,雌激素水平会明显下降,这就好比给乳腺导管的“正常运转”按下了减速键。
导管上皮会出现萎缩,分泌物的黏稠度也会增加,这些变化都使得导管更容易发生阻塞。
另外,部分患者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泌乳素就像是一个“过度活跃的指挥官”,会刺激导管过度分泌,导致分泌物在导管内进一步积聚,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四、继发感染
乳腺导管阻塞后,原本相对清洁的乳腺内部环境变得容易被细菌“入侵”。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厌氧菌等细菌会趁机在乳腺内定植。
不过,这种感染通常是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并非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根本病因。尽管如此,感染一旦发生,就如同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上浇了一桶油,会加速导管的破坏,导致脓肿或瘘管的形成。
而且,抗生素治疗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这也说明感染并非是引发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核心因素。
五、其他相关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生活中的一些因素也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相关。比如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就像一个“捣乱分子”,它可能直接损伤导管上皮细胞,也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间接促进炎症反应。
肥胖与代谢异常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脂肪代谢紊乱会使得导管分泌物变得更加黏稠,增加了导管阻塞的风险。
此外,乳房曾经遭受过外伤或有过手术史,也可能破坏乳腺导管的结构,影响其正常引流,从而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六、病理过程总结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初是乳腺导管阻塞,引发分泌物滞留和导管扩张;
接着导管破裂,内容物外渗,炎症被引发;
随后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浆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
最后,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导致病情慢性化,形成脓肿、瘘管,并且容易反复发作。
七、临床提示
从临床角度来看,30 - 50岁的女性是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易感人群,尤其是那些伴有乳头内陷、吸烟史或激素紊乱的女性。
在诊断方面,浆细胞性乳腺炎需要与乳腺癌、普通乳腺炎仔细鉴别,病理活检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
在治疗上,通常以抗炎、免疫调节和手术引流为主要手段,但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通过综合多因素模型,我们对其发病机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未来,相关研究可能会更加聚焦于自身免疫靶点及代谢调控,为攻克这一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