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瓷器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瓷器炼制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量经典作品。
唐朝时期,得益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大规模人口涌入,湖南地区白瓷产业兴起,逐渐成长为唐朝的代名词之一。
这个时期,我国瓷器艺术经历了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
安史之乱扰发展,和平珍贵促烧瓷湖南是唐朝白瓷的发源地之一,在湖南发现的夹粗砂尖底深腹大口罐是我国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唐朝白瓷。
早在东汉时期,湖南地区就形成了最早的青瓷文化,唐朝时期更是发展出白瓷新品种。
湖南地区在陶瓷技术上的不断发展进步,为白瓷的出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良好的经济环境是白瓷蓬勃发展的根基。两晋以来湖南地区社会动荡经济混乱,这种局面一直到隋朝的建立才结束。
隋朝带来的稳定社会局面让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湖南地区的陶瓷产业重新回归正轨,地域不断扩大,为我国白瓷产业的发展埋下伏笔。
隋朝将全国完成统一,让战乱纷争的动荡结束,全国人民开始安心搞生产,农业因此得到了恢复。到唐朝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得到释放,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另外,当时湖南地区的官员务实,“削去烦苛,以安人为务”,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并且减少税收,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让白瓷产业有了广阔下游市场。
尽管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等动荡,但是其影响部位主要在于北方地区,而湖南地区位于长江以南,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受到战乱影响较小。
同时,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湖南地区军事和政治力量增强,首次设立湖南观察使,专门负责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白瓷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除此以外,外来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白瓷的发展。隋朝统一以后,整个中国以秦岭淮河线划分南北,双方在人口数量上有着极大差距。根据《剑桥中国史》的记载,隋朝时期南方人口只有总人口的16%。
进入唐朝以后,由于经济的不断恢复,人口开始慢慢增加。755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北方带来了沉重打击,“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便描述了这一景象。
在战乱结束以后,北方仍旧经济萧条,人口大幅度迁至南方。“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由于南方大量城市相比北方更加繁荣,因此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湖南地区更是出台一系列政策尽可能接纳外来人口。
天宝元年,湖南地区户口已经增长到12.37万,人口净增长86.27万,人口增长了四倍之多。
地区发展以人为本,人口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支柱,而优良的经济环境同样对白瓷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在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白瓷在生产流程以及销售市场上有了新的创举。
就地取材成本低,内销外销市场好湖南地区之所以能够将我国白瓷产业发扬光大,与其优良的生产过程以及销售市场密不可分。
在生产过程中,就地取材、树林密布以及丰富的水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而内销外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更是促进了白瓷流转到世界各地。
《水经注》记载:“湘水又北迳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这意味着湖南地区蕴含着大量原材料——云母。
就地取材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湖南地区白瓷制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更何况湖南地区分布着大量胶泥以及耐火泥,这为湖南地区白瓷产品提供了优良的竞争力。
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和年降水量大的自然条件让本地植被生长茂盛,森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树木随处可见。
白瓷在烧制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能量,而唐代时期的能量主要通过燃烧树木的方式供给。
湖南地区盛产松木和杉木,这两种木头在燃烧的时候不仅火力猛而且升温极快,非常有利于白瓷制作。除此以外,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冷却水。
《水经注》曾载:“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湖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除了能够给白瓷制作提供大量冷却用水以外,水资源还可以滋润森林植被,让树木长得更为旺盛。
最为关键的是,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为白瓷的销售提供了水路条件。由于白瓷笨重而易碎,水路运输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更加安全稳定,为弘扬我国白瓷产业提供了便利。
在生产上,湖南地区拥有多所大规模窑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长沙窑。
根据1957年展开的调研,人们发现长沙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而且专家认为,目前发现的只不过是当年遗址保存下来的三分之一罢了。
到目前为止,我国总共发现超过百余处规模宏大的白瓷窑厂,其中湖南地区占据三分之二,这体现了当时湖南地区白瓷产业的发达。
唐朝时期,湖南地区白瓷制作分工明确。大多数窑厂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窑头、窑床及窑尾,再往下又细分为储泥池、化妆土池、陶车坑等多个部分。
除此之外,《陶记》中记载:
“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
从这里就能看出白瓷制作中精密的分工。
以长沙窑为例,在生产时东面用来烧窑,西面用来制坯,从南到北设立晾晒区,不同流程由不同工种的人员负责。
最开始,采泥工、淘洗工负责将制作白瓷用的胶泥和耐火泥采集、洗净,制坯工、装窑工会负责将制作好的泥打造成一定的模样后装入窑中开始烧制。
装饰工、质检工在烧制完成以后负责晾晒、印花以及质检,只有质检合格以后整个白瓷制作流程才算完成。
制作好的白瓷除了在湖南当地销售以外,在全国各地受到了广泛欢迎。
最为常见的白瓷销售区域北至石家庄和济南,往南能够到达西沙群岛,东边则能够到达上海和宁波,西边能够到达西安等地。
安徽地区的白瓷大多通过扬州流入,而湖北地区的白瓷则主要通过洞庭湖流入。
由于唐代时期已经在航海和造船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白瓷的外销之路非常顺利。
在白瓷外销初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地区,再经过中亚地区抵达波斯等地。
但是这种运输方式有着易碎、不安全的特点,开辟水路运输非常必要。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白瓷的外销提供了更加便宜而安全的运输方式。
在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也被许多人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即可体现白瓷经过水路畅销世界。
9世纪中期左右出土的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等地方的遗址中都发现过唐朝白瓷的身影,这意味着唐朝外销地点主要在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
唐朝外销之路除了海上丝绸之路以外还有两条,分别是通过长江顺流而下到达扬州,在扬州港口装船外销以及通过湘桂走廊到达广西,而后通过广州港参与外销。
在外销之路中白瓷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埃及,却鲜有到达欧洲和美洲地带。
湖南地区生产的白瓷价格并不高,普通老百姓完全可以负担得起,白瓷的一般销售思路就是“薄利多销”。
同时,白瓷也拥有高端产品,许多装饰更加精美的器物用来面向中层社会阶层,这些都为唐朝经济贡献了巨大力量。
薄利多销,经济飞涨公元785年白瓷初步打开局面,一件白瓷壶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升米的价格,即5文钱。
白瓷壶在白瓷中属于生产量较大的模型,其价格具有普遍意义,唐代白瓷价格大多在3-6文钱之间。
唐朝一亩地的产量大概是154斤,也就是说一亩地的粮食产量能够购买128个普通白瓷壶,大多数吃得上饭的老百姓都可以负担得起。
湖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窑厂每次烧窑可以装载五千余件白瓷壶,总价值大概相当于28亩地粮食产量;或是每次烧制白瓷碗三万件,约等于98亩地的粮食产量。
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规模最大的窑厂在巅峰时期能够同时烧上百条窑,哪怕烧制白瓷壶能够产生的经济价值也约等于2800亩地的产量。
由此可见白瓷产业的发达为唐朝经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结语唐代时期生产力发达,大量老百姓定居湖南地区振兴当地白瓷产业。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工匠能够使用最为合适的原材料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烧制白瓷,得到了中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睐。
白瓷质量好、定价低的特点让其具备优良的竞争力。湖南地区为唐朝早期白瓷产业打开局面,便利的销售市场让白瓷迅速走向世界各地,最终成就了中国“瓷器之国”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