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看到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刘少奇和朱老总的反应不一样

怪味胡 2024-12-22 04:39:57

1958年的12月初,经过安排,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被送到了中南海,准备请相关的领导人来审查。

吃过晚饭以后,赵鹏飞和沈勃两个主设计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会议室。今天恰好是星期六,这天晚上有晚会演出,因此在晚会休息的间隙,刘少奇和朱老总来到了摆放建筑模型的房间。沈勃的口才比较好,因此主要是由他来进行介绍。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就放在桌子上,居高临下看去,虽然只是1:1复刻的模型,但是也能看到这建筑未来落成以后恢宏的样子。沈勃针对大会堂的一些数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少奇同志和朱老总一边听着他的介绍,一边详细的看着桌子上的建筑模型。

突然,少奇同志开口打断了沈勃的介绍,他指着大会堂的建筑模型,询问这里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的廊子。

沈勃赶紧介绍,之所以会设计这么多的廊子,除了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可以给人们遮挡风雨。

听到这个解释以后,少奇同志又问,廊子设计得这么高,能挡得住刮过来的雨吗?

和他的角度不一样,朱老总对廊子的数量不怎么关注,他反倒是对整个建筑使用的材料感兴趣,他详细的询问了沈勃,这些建筑材料是哪里生产出来的?质量好不好?

这一次介绍的时间不多,在短暂当中就结束了。

虽然审查工作结束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就停止了。此时已经是1958年的12月初了,留给大会堂的工期不到一年(要求在1959年的九月份完工)。

虽然赵鹏飞和沈勃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被选中,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修改。1958年的12月底,又举行了几次商讨会议,每次会议上讨论的细节都很精准,比如,梁思成就提出,目前大会堂的整体设计方案太偏过于西方的建筑风格,因此,他就要求在一些细节上加入中国的风格元素进去。

虽然咱们当时国内有不少出名的建筑学家,他们曾经也参与设计过很多的建筑,但是客观的来讲,还真没有哪一个,有过设计像人民大会堂如此宏大建筑的经验。

而且,谁又不想在北京城里面留下这么一座不朽的艺术作品呢?

因此,大家伙的参与热情很是高涨,在热情高涨的同时,很多不同的意见自然也就出来了,这个时候还是周总理站出来要求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才统一了大家伙的思想。

如果不是他站出来,在争论当中,无形之间就拖了工期。

当然,在这多次的讨论过程中,原来的设计也改变了不少。

比如在之前的设计当中,万人大礼堂就设计了三层高台和四层座位,乍一看,和西欧的大歌舞剧院没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就让后排的观众完全看不到主席台,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因此后面的设计修改当中,就把第四层的座位提高到了30度的俯角,但是这样又超过了整个看台27度,安全性就没有保障了。

最后,经过讨论以后,就把原来的三层高台设计成了两层,再把池座放宽,这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时,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在大会堂的整体建筑风格这个方面。

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些建筑专家学者认为,整体设计上偏向于西方的建筑了,乍一看,和西方19世纪时期的一些建筑类似。除此之外,有的建筑师觉得大门口的那些高大的廊柱,看着太像罗马风格的建筑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不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来弄呢?

当初在选择设计方案的时候,有的设计方案就是仿照明代宫殿和故宫的外形来设计的。之所以落选,是因为考虑到北京城已经有故宫这么大的一个古代皇宫建筑群了,如果再多一个,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最后,是赵鹏飞和沈勃的设计方案中选了,虽然期间也经过多次的修改,但整体上的改变不是很大,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人民大会堂的样子。

时间很快来到了1959年的一月中旬,这个时候的北京,特别的寒冷,刮着凌冽的寒风,吸一口空气,那刺骨的寒冷钻遍了身体的每个毛孔。

一月中旬的时候,在周公的主持之下,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征求各方面对于大会堂的设计意见。和之前座谈会不同的是,这次邀请的对象范围很是广泛,除了在京的建筑学家之外,还邀请了结构学家和一些美术工作者。

在这次会议上,周公首先明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民大会堂要能保证多少年不垮,大会堂的寿命要比故宫长,起码要有至少350年的寿命。

有的建筑学家就提出来,一个建筑的寿命问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来决定的:

第一个是施工的时间,第二个是施工的一个方法。

如今,留给大会堂的工期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因此只有在施工的方法上去做文章了。

当然,所使用的工程材料一定要保证质量,不能将就。有一些钢材质量不好就不要用,在材料方面,一定不要小气,一定不要吝啬,因为如果将就凑合的话,那一定会出乱子的。

经过讨论以后,大家也统一了思想,在修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第一方面肯定是注重安全和质量。其次就是要注重整体的结构,第三就是要注重使用材料的质量,不管是主料和零件料,都不能将就,不合格的坚决不能用。

主要问题讨论完以后,又讨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比如有人提出来大会堂,已经有了一个可以满足开万人大会的需求之外,还需要再额外建筑一个小礼堂,这个小礼堂要能容纳1000人。

于是乎,设计人员当场对方案又进行了重新的修改,他们把中央大厅(位于大会堂上层)前面的一个空间,设计成了一个空廓的部分,把这个空间改成了一个小礼堂。这个地方的功能就是举办一些小型的文艺演出,有时候还放一些电影。

除此之外,改动比较大的一个地方就是大宴会厅了。

针对这个宴会厅,礼宾司给出了很多的建议。

尤其是针对大宴会厅的北大门,这个大门之前的设计比较低矮,不够庄严隆重,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它的方位刚好迎着北京冬天的西北风。那风一刮起来,冷风直接就灌进了大厅内。原本是考虑在北大门的门口设计一个热风幕的设备,但是因为风实在太大,而且门又高,因此显得就聊胜于无。最后还是通过加大风门厅开间的这个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宴会厅,还存在一个厨房的问题。在原来的设计当中,厨房和宴会厅位于同一个楼层,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油烟味会直接跑到宴会厅里面。原本是打算把厨房挪到上面那一层,而把空出来的位置改成贵宾厅。

但是在征求了各方面意见以后,觉得如果把厨房挪到上面,以后到时候举行大型晚宴的时候,没法同时供应5000多人的中餐。

经过很多次的讨论,最后才想出了这么一个解决办法,既然担心油烟会跑到宴会厅,那么,就直接把厨房的空调给它改成负压回收的方式,这样的话,油烟直接通过负压吸收就排出去了,不会跑到宴会厅。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想法,那么实际效果怎么样呢?

当时,北京饭店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于是就拿北京饭店来打样,改进了北京饭店的厨房设计以后,咱们来看看效果。

1958年的年底,在北京饭店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这次宴会是欢迎志愿军回国,主持这次晚宴的是杨勇将军,晚宴上总共摆了80桌,每一桌坐了十个人,因此参与这次宴会的总共有800人。

这是北京饭店厨房设计修改以后承接的首个盛大晚宴,经过实践的考察以后,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民大会堂的大宴会厅厨房也就采取了这样的设计。

在人民大会堂的修建过程当中,类似于这样的设计思路和设计修改比比皆是,我只是列举了冰山一角。

人民大会堂是一座不朽的建筑!

这个不朽的建筑,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而且使用的建筑产量,全都是咱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就凭借这一点,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真的是很难做到。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样说,是毫不夸张的!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