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们,消费贷又出王炸政策了!
这两天看了好几个平台的热搜榜,没记错的话霸榜次数最多的是“消费贷新政落地”。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下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
《通知》内容包括增加消费金融供给、优化消费金融管理、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加强消费金融风险管理、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形成政策合力、强化组织实施等七大部分、共20条内容。

其中,在线上线下瞬间引爆舆论的是以下这两条——
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提高至50万,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提高至30万;
在期限方面,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通知》里还明确了要差异化授信,也就是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将实施更为灵活的授信政策。
至于为啥要做出这样宽松的放水,《通知》里说得明明白白,原话是: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消费供给主体健康发展。”
要干什么、怎么干齐活儿了:鼓励大伙儿舍得在这些个领域花钱,这些领域既是老百姓日常需求的大头儿,也是创造就业的大头儿。
除此之外还有几句提给金融机构的要求,堪称近年来罕见:
保险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内贸险支持力度,促进商品和服务畅通流动;
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合力设置消费贷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给予个人消费贷定价优惠;
建立消费贷尽职免责机制,改进信用卡业务管理,合理设置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和计息规则,鼓励按照实际透支余额计息。
好家伙!保险业兜底兜明白的、放贷流程主打一个人性化、尽职免责的含金量更是告诉银行从业者:放开了干吧!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内,全国各地银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消费贷这条赛道上卷飞边子了。我大致总结了三大特点——
首先是条件宽松。
有房的、有车的、有工作的、有社保的…只要有一样儿就能贷。
如果是铁饭碗、教师、医生、国央企、大厂员工,利率几乎能享受到最低那一档。
啥?逾期?甭管过去逾期不逾期,您只要不是正在逾期,都好说。
其次是批贷额度高。
各大银行发信息通知您,额度调高至29万8、39万8、49万8,三年内随借随还…
按现在的发展趋势看,额度冲破现有天花板、随借随还的年限再度延长,也绝对不是金融聊斋。
第三是贷款利息低。
四大国有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2.8%上下,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2.6%,小银行2.5%起,最低的甚至能到2.49%,你敢信?
2.49%啥概念?住房商贷还卡在3%嘶儿哈地下不来呢!0.66个百分点的息差,就是渡边太太来了也得直呼——
“还是欧透桑会玩!”
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日本话“欧透桑”是啥…


拼命放贷年年有,但向今年这么火力集中还啥条件都好谈的属实不多见。
而当下银行的贷款政策其实还是有一定滞后性的,如果消费贷50万、网贷30万、最长期限5年改7年一旦普及到大小银行,那还了得?
对于老少爷们儿存在银行里的那150万亿来说,这就像憋尿的赶上个吹哨的、便秘的遇上个卖药的,倾斜而下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
这还不算完,前不久还明确了另外一件事:将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换句话讲:现在这2.5%起步、额度50万、最长7年的消费贷才哪儿到哪儿啊?
国家之所以要这么干,其实就俩目的:
其一,服务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任务,扩大内需,让大伙儿能敞开了买买买。
其二,促使盘踞在银行里的货币堰塞湖定向流出,去到最有利于提振经济的地方。
众所周知,去年出口干得嗷嗷猛,可今年出口在关税大棒和其它外部不确定下承压,基建和消费必须发力,才能稳住增长基本盘和就业基本盘。
当前消费对于GDP的广义拉动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只是发达国家的1/3。
也就是说,消费潜力释放不仅事关重大,而且拉动空间还很大!
拆分到2025年的任务,就是要将全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目标提升到5-6%。
放水分分钟就成了必然选项。
前几天江月的文章聊到过,这段时间咱们通过基建这条管道已经把水偷偷放了出来,显然,这个钱更多是流向了B端。
现如今消费贷新政落地、各家大小银行卷消费贷,本质上就是要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把钱放到普通人,也就是C端手里。
C端消费扩大、B端生产扩张、B端为C端创造就业岗位,在此过程中持续债务扩张,经济也就彻底步入了良性循环。
这两天听到不少人在调侃说:
“万万没想到,在发钱和发福利之间,竟然选择了发贷款…”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前几年咱们就已经探讨过了:
甭管发钱还是发福利,本质都是用公共债务去置换居民债务。
有点在于可能立竿见影,促成通胀,但缺点在于缺乏内生型,后期容易在改弦更张与维系繁荣之间陷入囚徒困境。
过去几年里已经有N多个欧美国家实验过这条路,但结果是老百姓的收入涨幅无一例外没跑过CPI涨幅。
反观发放定价便宜的贷款,到底厉害在哪儿?
最直接的就是通过精准滴灌推动实际利率走低促成化债、让放水能放到最缺水的地方,毕竟,低息贷款本身就是在筛选“谁更具消费潜力”。
而这,还只是刺激手段之一,要彻底理解它就必须和前不久提出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里“提高工资性收入”和“提高财产性收入”放在一起来看。
以上共同的核心意图是重构全国消费经济的底层逻辑,回答“14亿人到底拿什么来消费”的问题。
区别在于“提高工资性收入”和“提高财产性收入”诉诸收入分配,是个比提振消费更加长线的任务,而“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在于努力创造消费场景:
1)大宗消费升级
2)服务消费扩容
3)数字消费创新
4)县域消费提振
把这些高度浓缩的概念拆解一下你就会发现:商品的、服务的、大宗的、日常的、线上的、线下的、大城市的、小县城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在里面了;
而创造消费场景的对象,也大致可以划分为有资产的、没资产的、资产多的和资产少的。
说得更直白一些——
就是要让一二线城市有资产且收入稳定的群体生活得更有品质感,看看山姆和Costco的人流量,你瞬间就能恍然大悟;
让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域经济体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一揽子消费提振方案减轻压力,汽车4S店、家电大卖场、果蔬农贸市场垂直走一圈,你会找到答案。
现在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零售场景复制山姆或Costco的流量,让流量被赋能购买力,就是这么个逻辑。
放到经济学的视角看,就是实现各阶层群体消费扩张边际效益最大化。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数码、家装、家电等耐用品市场,以及教育、医疗、旅游、养老等大宗服务业市场大概率能迎来一波红利。
那有大聪明问了:“我能不能用年化2点几的消费贷拿出来,不消费行不行?把之前年化10几个点的那部分饥荒给还上…”
还有的大聪明更猛:“我用这个钱把我那剩余的几十个w房贷给还上,然后我再来还这2点几的消费贷不行吗?”
兄弟,只要你这么问,那准保就是不行!
况且咱们这回在《通知》里还专门强调了:
严禁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投资、理财等非消费领域;
银行将通过大数据追踪资金流向,违规者将被提前收回贷款并影响征信。
不信的来看下面这张图——

退一万步说,您就是真的拿着这笔钱去还房贷,也不一定划算。
咱们拿总房贷150万、按揭30年、商贷利率3.15%等额本息分情况举个栗子你就明白了:
如果老老实实还贷,那房贷月供大约为6453.75,30年按揭总利息约82.24万,总还款额约232.24万;
如果是50万消费贷+100万剩余房贷,那就热闹了——
利率2.49%、授信7年的消费贷部分,月供约6470,总利息约4.35万;
剩余100万房贷,30年,利率3.15%,月供约4302.5,总利息约54.89万。
合并后总利息约59.24万,确实能节省利息约23万,相当于到手一部小米su 7,但合并后月供要10772.5,增加4318。
就这,你还要承担违规被抽贷、一旦失业所导致的现金流断裂风险以及压缩家庭开支、牺牲生活品质的风险。
恕我直言,雷军早知道您这小米su 7值这老些钱,备不住都得问您一句:“Are you OK?”
以上我们算的是150万房贷满额置换,如果说您已经还了一部分款,比如说1/3或者更多,那就更没必要了。
早知道,等额本息之下,利息大头儿都是在前期还的,越到后面本金占比越大;
哪怕是忽然来这么一下子,理论上说节省的利息也要显著小于刚才咱们算的那笔账。
可是,不仅短期月供压力上去了,违规被抽贷的风险也上去了…
顶风儿当大怨种?你图啥?
而且,最近“择机降准降息”的提法出镜率很高,这意味着——
房贷利率继续下行的预期还在,消费贷与住房商贷、公积金贷款之间的息差空间还会进一步收窄。
必要性这块是不是进一步雪上加霜了?
实在话,在宏观基本面转暖、资产价格全面重塑的当口,我们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低息杠杆。
想要“小心驶得万年船”,务必保证合法依规,才能把新一轮财富周期的红利吃个明明白白。
站在2025年一季度末,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天气的回暖,更感受到了消费与资产的双双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