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俄退役中将叶夫根尼·布任斯基接受采访时的一席话,让国际社会炸开了锅——“中俄虽非军事盟友,但合作深度远超盟友”。这句话看似含蓄,却让无数人追问:若战争真的爆发,俄罗斯会出兵援助中国吗?
一、历史纠葛:从“老大哥”到“平等伙伴”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堪称“蜜月期”。苏联援助中国156个工业项目,甚至秘密提供米格-15战机支持抗美援朝,虽然不是无偿的,但也极大助力了志愿军抵抗美军。
但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让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苏联甚至威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这段恩怨史让中俄都明白:盟友关系若以意识形态主导,终将因利益分歧崩塌。
如今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则是另一番景象。没有一纸盟约,但中俄联合军演绕日本巡航、共享北斗导航系统、联合研发高超音速导弹,甚至俄军首次使用中国装备参演——这些行动比任何条约都更有说服力。
二、现实逻辑:利益捆绑与“唇亡齿寒”
布任斯基直言:“若中国战败,俄罗斯就是下一个目标。”这句话点破了中俄关系的核心——地缘宿命。
经济上: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俄罗斯每年通过西伯利亚管道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中国进口量的15%。中国则提供资金和技术,帮俄罗斯开发远东资源,形成“资源-制造”闭环。
军事上:两国共享武器数据链,联合演习频次创纪录。2024年“北部·联合”军演中,俄军甚至打破传统,使用中国装备参演。
战略上:美国“印太战略”同时围堵中俄,逼得两国不得不抱团取暖。
三、俄方态度:没有承诺的“隐性同盟”
面对“是否出兵”的尖锐提问,布任斯基的回答堪称外交艺术:“中俄没有军事互助条约,但这不意味着不会援助。” 这种“战略模糊”背后藏着多重考量:
苏联曾因过度承诺而陷入阿富汗泥潭,如今俄罗斯更倾向灵活应对,避免被拖入战争漩涡。
若中美直接冲突,俄可能选择“有限介入”——比如提供情报、武器或牵制北约,而非全面参战。
四、中国的底气:盟友是军队和人民
中国军事专家曾清醒指出:“我们的盟友只有军队和人民。”这句话背后是历史的教训——抗美援朝时苏联空军秘密参战却要求保密;1962年中印冲突,赫鲁晓夫公开偏袒印度。
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歼-20隐身战机、东风-41洲际导弹等装备形成战略威慑,连布任斯基也承认:“中国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实力差距,既降低了对俄依赖,也增加了博弈筹码。
布任斯基的“出兵可能性”,既是威慑西方的外交辞令,也折射出俄罗斯的矛盾心态——既想借中国之力抗衡美国,又担心丧失战略自主性。
对中国而言,答案早已清晰:深化合作而不依赖,保持警惕而不对抗。
抗美援朝战争已有先例,别指望别人的援助
在没有切身利益受到威胁的前提下大熊绝对不会主动伸手帮忙中国;[得瑟]
中国都没有帮俄罗斯,俄罗斯应该也不会帮中国
大鹅什么时候帮过中国?除了趁火打劫,就是贪得无厌!
[得瑟]不好意思,中国不需要人帮,只要不来搞事就行
帮,现在不是帮我们打乌克兰对抗欧美吗
还帮忙?不狠狠的从中国身上咬口肉走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