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的困境:暮年开国,儿子虽多,却都不堪大用,前蜀注定要亡

梨评历史 2024-09-29 16:36:38

大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篡唐自立,成为唐末藩镇里第一个称帝的势力,至此,立国近三百年的大唐就此灭亡。

消息传来,割据蜀地的蜀王王建先是恸哭,而后召集群臣,询问蜀地将何去何从?

群臣都知道王建的心思,无非就是自立罢了,纷纷劝王建登基,好博取一个从龙之功,在群臣的劝进下,王建于九月二十五日即皇帝位,国号为“蜀”,成为藩镇里第二位称帝的势力。

王建本是无赖,却能奋斗成为天子

既已立国,当定国本,选谁当太子,让王建犯了难。

说实话,王建的儿子挺多的,光亲儿子就有十一个,此外还有百余位养子,当然养子最先排除了,江山是自己打下的,理应留给自己儿子,只是立谁呢?

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长子王宗仁自然是最佳选择。

只是王宗仁幼年时期落下了残疾,在讲究天子威仪的古代,王宗仁断然不能为君。

那么只能往后选,选了次子王宗懿为太子。

前蜀武成元年(908年),年仅十七岁的王宗懿被立为太子,安排德高望重的杜光庭为太子的老师,悉心教导。

如此一来,却引起王建养子们的不服,比如王宗佶。

王宗佶本姓甘,早在王建在忠武军当军官的时候就将其收为义子,是王建所有儿子里年纪最大的,跟随王建南征北战,为前蜀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度担任中书令,算是前蜀的实权人物之一。

但王宗佶不满足,自认为王建的潜在继承人,仗着功劳大,不怕一群官员放在眼里,其他官员也就算了,有时候连王建都不放在眼里,引起王建的不满。

就将其升为太师,却免了中书令的职位,虽位列三公,但丢了实权,明升暗降,明摆着警告他。

但王宗佶却不肯收敛,反而变本加厉,阴畜死士、图谋造反,甚至上书王建,称太子年幼,自己作为大哥,理应担当大任,请求担任大司马,开元帅府、总管大军。

王建塑像

王建是经历乱世的人,知道兵权意味着什么,没搭理他,但却引起另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枢密使唐道袭。

唐道袭是舞童出身,自幼跟随王建,深受王建的赏识,并以此步步高升。

在军功说话的乱世,这种靠阿谀奉承上位的人,自然被人瞧不起,尤其是王宗佶。

别看唐道袭已经当了枢密使的大官了,但王宗佶依旧和往常一样,大庭广众之下直呼其名,双方由此结怨。

心中虽然愤恨,但王宗佶毕竟是王建养子,位高权重,自己正面对付不了,就玩阴的。

王宗佶越是对唐道袭极尽羞辱,唐道袭越是对王宗佶恭谨,以至于王建都开始对王宗佶的无礼之举也是大为不悦。

当唐道袭得知王宗佶图谋掌管六军后,认为这是除掉他的机会,故意对王建说:“王宗佶是功臣,其威望足以慑服朝野,陛下应允其所请。”

王建本来就对王宗佶无礼不满,现在唐道袭又火上浇油,不免对王宗佶猜忌起来,既然王宗佶威望慑服朝野,那将自己处于何地?

同年三月,王宗佶拜见王建的时候辞色悖慢,忍无可忍的王建当即命身边卫士将其扑杀。

王宗佶既死,威慑了一帮养子,顺带着帮着王宗懿稳固了太子之位。

只是王宗懿却没有从中看出危机,韬光养晦,反而骄横了起来。

前蜀疆域

史书记载,王宗懿长得一副“豭喙龅齿,目视不正”的模样,不仅长得丑,且性格急躁又爱猜忌,尽管老父亲帮他找了杜光庭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师教导他,但他根本不搭理,每天就是和侍从厮混在一起。

和王宗佶一样,对于父亲的宠臣唐道袭,王宗懿也看不上他,也喜欢当众取笑他,唐道袭害怕王宗懿日后继位后,自己没好日子过,就在王建面前诋毁他。

一个是宠臣,一个是太子,二人经常互相诋毁,搞得王建一个头两个大,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就将唐道袭外放,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防备李茂贞。

说实话,唐道袭还是有一些能力的,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上,多次和李茂贞的岐军交战,互有胜负,也算有功劳了。

永平三年(913年),王建认为事情过去许久,双方应该可以和平相处了,就将唐道袭调了回来,重新担任枢密使,只是唐道袭这次回来后反而变本加厉,直接诬陷王宗懿要谋反,劝王建小心提防。

如果放在之前,王建可能不在意,毕竟自家儿子什么情况,自己知道,王宗懿顶多顽劣和骄横罢了,但谋反,他还没这个胆子。

只是此时的王建已经年老,这人一老啊,就怕出事,更喜欢猜忌,一旦猜忌之心生起,就愈发的想要抓住权力,毕竟老对手朱温,就是死在儿子手上的,王建也有些担心。

朱温在912年,被儿子弑杀

毕竟王建奋斗了几十年,才换来今日的地位,自然想要平平安安传承下去,更不希望自己死于非命。

所以“谋反”二字,深深地刺痛了王建的逆鳞,但事关重大,他还是打算派人调查一番。

而宫外的王宗懿也不肯坐以待毙,他也听说唐道袭入宫诋毁自己,而且这次诋毁的罪名居然是谋反。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心乱如麻,尽管自己并没有谋反之心,但他害怕老父亲真的听信谗言处死自己,这一慌,就立即想到了保命。

为此,他召集了自己麾下的兵马,全部驻防在东宫,如果王建派人来询问,自己就会撤去,当做什么时候也没有,如果派大军前来,他绝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他的自保,却给唐道袭落下了口实。

本来唐道袭就是诬陷的,一点证据都没有,结果王宗懿却在宫内私自调兵,简直就是瞌睡送来了枕头,当即高兴地想要入宫。

碰巧,遇到了王宗懿,王宗懿一看唐道袭,气不打一处来,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这个奸佞造成的,当即将其斩杀。

气是出了,但后果却更多了。

王建本打算调查一番的,结果儿子又是调兵,又是擅杀大臣的,这还要调查吗?王建当即下令派兵平叛。

王宗懿不敌,立即逃出皇宫,可惜还是未能活下来,最终身死,还被王建废为庶人。

王宗懿死后,东宫悬位,宰相潘炕屡次请求早立太子。

如今王建还有九个儿子,但经过太子这件事,很多皇子都看清了,深怕坐上太子位置上成为众矢之的,纷纷选择避让。

除了皇三子王宗辂、皇八子王宗杰以及最小的儿子王宗衍外,其余六个皇子纷纷不参与储位之争,其中皇七子王宗鼎更绝,直接选择隐居,每天读书写字种松竹,远离政治旋涡。

乱世太子可不好当

这么一来,王建可选的只有这三位了。

而这三个儿子里,王建认为王宗辂年纪最大,在他身上,王建似乎看到了年轻的自己,而王宗杰又才能出众,奏对深合自己的心,至于小儿子王宗衍,才不到十四岁,乱世里,岂能将皇位交给幼主,王建自然排除在外。

只是随着王建的老去,曾经的猛虎早已没有了雄心,彻底沉醉于温柔乡了,而这个温柔乡就是王宗衍的生母徐贤妃。

说起来,徐家有两个女儿入宫,分别是徐贤妃和徐德妃,都是大臣徐耕的女儿,自入宫后,宠冠后宫。

事实证明,不管你多么优秀,能力多么强,都没有枕头风来的实在。

两位徐妃联手,拉拢了不少大臣如宰相张格和内飞龙使唐文扆等人,让他们联合一帮大臣立王宗衍为太子,晚上则联手吹枕头风。

尽管王建知道,小儿子年龄太小,根本不适合当储君,但经不住一帮大臣和妃子的劝说,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又找来相士们给儿子们看相,想要靠玄学立太子。

结果相士又是徐妃找来的,自然会为王宗衍说好话,说王宗衍有贵人之相。

都到这个局面了,王建即便不怎么乐意,还是硬着头皮立王宗衍为太子,后来王宗衍登基后改名为王衍。

但王建始终对王衍不太放心,也怀疑他能否继承自己的基业,就打算去观察一番,这一观察一下子就让王建的心凉了半截,原来王衍那里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则是斗鸡击球喧呼之声。

王建叹了一口气:“吾百战以立基业,此辈其能守之乎?”

他也知道,如果将前蜀基业留给王衍,必然会毁于他的手上,因而心生废立之心,打算立老八王宗杰为储君。

只是为时已晚,王建的废立之心早已被人得知,王衍背后的支持者自然有所动作。

光天元年(918年)二月二十日,王宗杰暴死,王建大为震惊。

而震惊之后就是迷茫和痛苦,他知道,自己彻底老了,老到已经无法掌控朝廷了,也知道,王宗杰必然是死于非命,只是没有精力去探查了,即便知道真相又如何?人头滚滚还是改不了结局。

因而放弃了废立计划,哪怕想立王宗辂,也怕他没有根基,死于非命。

同年五月,王建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就召来义子王宗弼,任命他为马步都指挥使,掌握兵权。

但前蜀的禁军却在内飞龙使唐文扆手上,为了自己的野心,他派人直接把手宫门,不允许外臣进入,包括王宗弼,意图在王建死后清洗大臣,把持朝政。

而后命潘炕之子潘在迎探查大臣们的举动,结果潘在迎直接将唐文扆的谋划告诉王宗弼等人,王宗弼大吃一惊,直接带兵强行入宫,在王建面前陈述唐文扆的计划,王建大怒,将其贬为眉州刺史,后将其流放。

做完这一切,他又着手安排几个养子王宗弼、王宗瑶、王宗绾、王宗夔共同辅政,但又怕他们有二心,命宦官宋光嗣为枢密使,掌握了部分军权,又告诫他们:

太子仁弱,朕不能违诸公之请,逾次而立之。若其不堪大业,可置诸别宫,幸勿杀之。但王氏子弟,诸公择而辅之。徐妃兄弟,止可优其禄位,慎勿使之掌兵预政,以全其宗族

说实话,王建毕竟活了这么多年,对于局势还是看的通透的,也明白王衍不能成事,希望大臣们尽力辅佐,如果实在不行,可以拥立其他子弟。

只是到了这一步,王建的遗诏纯属自欺欺人罢了。

六月初一日,王建去世,次日王衍登基。

秀丽江山,最终还是未能守住

王衍登基后的所作所为,果然不出王建所料,登基后的王衍一门心思扑在玩乐上,还喜欢强抢民女,如此荒唐举动,自然引起后唐的关注。

咸康元年(925年)九月初十日,唐庄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率兵六万攻打前蜀,仅仅七十天,就灭了前蜀,而前蜀也是十国里第一个覆灭的政权。

这一年,距离王建去世仅仅七年,生前的担忧成为现实,王衍果然没能守住他的基业。

5 阅读:1388
猜你喜欢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