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星行客PlanetSeeker
在碳水王国里,北方由面食主宰,南方则对稻米爱得深沉。南方人除了努力干饭,也将早稻米浸泡、磨浆、蒸煮、压榨,转化为一条条光洁白嫩的米粉,嗦进嘴里滑溜溜,咬下去QQ弹弹。
汤粉或拌粉是主流,出锅前被兜在铁丝网中上下翻飞,出锅后奔向鲜香或重辣的不同归宿。炒粉则以镬气诠释烟火气,牢牢踞守夜宵摊。成为一道好吃的粉,需要用到的烹饪技法不多,但结合各省饮食文化,再配上各地当家菜,在广阔的稻米产区,幻化出十里不同天的版本,各有各的圈粉奇招。


广西人不可一日无粉,也可三餐皆吃粉。桂林米粉曾在粉界独领风骚多年,地位相当于面界的兰州拉面;螺蛳粉扬名虽晚、如今火成顶流;没冲出广西的老友粉稳扎稳打,也培育了众多铁杆粉。
这是三碗最广为人知的粉,此外,米粉大省还有南宁生榨粉、桂林马肉粉、宾阳酸粉、钦州猪脚粉、百色卷筒粉等,骨灰级玩家得去农村试试米粉酒,一种以米粉汤为锅底的下水火锅。


干捞桂林米粉 ©是李鸭/小红书
全国各地的桂林米粉都是汤粉,但在桂林本舵点米粉,若非特别要求,默认都是干捞。米粉烫熟后,加入牛肉片、叉烧等配菜,洒一勺卤水,然后自行添加酸豆角、辣椒、葱、蒜等小料。卤水是灵魂,基本集齐了你叫得上名的所有香料,各家再配出独门秘方。若要喝汤,去配料台自行打一碗,但千万别直接浇在粉上,那就把灵魂卤水冲淡咯,先吃粉再喝汤才对。


©豪哥原汤螺蛳粉/小红书
一个人对螺蛳粉的态度只有两种:喜欢与讨厌,没有中间地带。爱它者为它上瘾,越吃越上头,讨厌它的人闻过一次一辈子绕道走。这都是因为臭爽臭爽的酸笋——螺蛳粉的灵魂!如果你自己在家煮过一次螺蛳粉,一定体会过,锅中余味三天不散,仿佛死死焊在了锅里。
不要问“螺蛳粉里怎么没有螺蛳”,螺蛳是精神般的存在。它和田螺一起爆炒后,加入几十种香料和辣椒一起熬汤,煮到螺蛳脱了形,精华全被汤吸走了。


©奶油大兔子/小红书
要不是螺蛳粉的特色更鲜明,重口味的老友粉或许能站上更高的位置。同样是先爆炒后煮汤,老友粉多了一味豆豉香,少了一味臭,如果你吃不惯螺蛳粉,老友粉值得拥有。


©Skyyyyy/小红书
广西很强,但也非一枝独秀,第一个敢叫板的就是湖南。如果说湘菜是辣妹子的快乐老家,湖南的米粉就是不吃辣星人的白月光,因为要不要辣子是自选项,你大可以追求原汁原味,不要一滴辣子,正好检验下店家烹制汤底的功夫,是否色清又入味。


扁粉
这是来自米粉店老板劈头盖脸的灵魂拷问。扁粉用的是旱稻,将米浆蒸熟后切成,圆粉用的是水稻,靠磨具挤压而成。口感上,扁粉软,圆粉滑。扁粉盛行于长沙、株洲、湘潭,其他多地以圆粉为主,又以常德冠绝全省,据说这得归功于沅江、澧水对稻米的滋养。


与粉组CP的配菜称“码”或“码子”,肉丝是长沙粉店的基础款,常德粉的标配则是牛肉,把牛腩红烧,牛腱子酱卤,臀肉做麻辣,还有牛杂、牛排、牛筋等各种码子。其他各地也都有代表作,例如怀化鸭肉粉、沅陵猪脚粉、永州杀猪粉、衡阳筒子骨粉……


栖风渡鱼粉 ©深圳溪屿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小红书
汤粉最普遍,码头边的常德人利用水牛肉熬汤,衡阳人爱吃的卤粉要用到几十种中草药。鱼粉顾名思义以鱼汤打底,很多地方都有,多为白汤,唯有郴州栖凤渡鱼粉唱红,鱼肉被厚重的辣椒油裹得差点没认出来。汤粉也不是唯一的做法,以湖南米粉界的扛把子常德米粉为例,它就发展出了炖粉、干腌粉、炒粉、炒码粉等流派。


在美食方面,江西着实低调,当川渝黔湘鄂几省在吃辣方面拼得火力十足,赣菜默默发力,让每一个自称无辣不欢者甘拜下风。粉也一样,每个城市一种粉,对外统一是“江西老表”,对内卷得六亲不认,一城一种粉,使出十八般烹饪大招,把粉做得花样百出。


铅山烫粉 ©吃货小黄鸭/小红书
最普遍的汤粉,以铅山烫粉最有名。此粉诞生于上饶市铅山县,在上饶得以发扬光大,一个“烫”字很传神,就跟涮火锅的技法一样,烫完浇入汤头。抚州泡粉以猪骨汤、鸭汤、鸡汤、牛肉汤等做汤底,如此丰富不好吃才怪咧。鹰潭牛肉粉则走重辣重油路线。


南昌拌粉 ©乱七八糟的括同学/小红书
最会使“拌”的是南昌。一碗拌粉里拌进了辣椒、花生、萝卜碎、榨菜丁等,吃进嘴里,有咸有酸有辣,既脆且酥还有点瓷实,味觉之丰富,简直是神仙打架。景德镇冷粉与新余腌粉同为拌粉分支。冷粉与冷不挨边,倒可能辣得你浑身冒汗,粉很粗,有嚼劲,还加入了香油和橘皮。新余腌粉则将重点放在了卤汁上。


吉安炒粉
炒粉不容易做,粉的质地决定了它容易炒煳、炒烂,所以各吃粉大省都专注于汤粉。但江西米粉凭着一股子“韧”劲,在夹缝中给了炒粉异军突起的机会。粉得先煮软,然后靠着重油大火,不断抛锅、颠勺,锅铲相奏间,爆炒到水分收干,米粉油光金亮,镬气十足。吉安、萍乡、宜春、九江都炒得一手好粉。


©耙耳朵出门啦/小红书
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比别处需要更多一点辣来驱寒祛湿,粉的清香,牛肉、羊肉的鲜香,都在油辣椒、煳辣椒、糟辣椒的刺激下得以激活。而在“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黔东南,辣与酸结合成了酸汤粉。不吃辣怎么办?那就请珍惜花溪牛肉粉、遵义羊肉粉、凯里鹅肉粉吧。


©花生芽保安/小红书
贵阳的素粉可不是吃素的,大骨熬的汤底,猪油炸成的脆哨,满眼都是荤!精华在粉,粉是酸粉,用陈年大米发酵而成,比普通的粉粗,随着咀嚼的深入,口感也会从筋道过渡到粉糯。


花溪牛肉粉 ©Tadzio/小红书
与隔壁湖南人喜用水牛不同,贵州人喜欢用黄牛。花溪牛肉粉清爽,肉汤浓郁而不浑。安顺牛肉粉更浓烈,牛肉红烧炖烂,再加一勺特别配比的红油。小清新还是重口味,各有各的拥趸。


遵义虾子羊肉粉 ©何纯真小布丁/小红书
遵义虾子羊肉粉最出名(注意,虾子是镇名)。这碗粉不特别追求辣,你可以享受够了原汁原味的羊汤后,再自主加辣。六盘水坐拥全省最好的黑山羊,羊肉粉自然优秀,辣椒油也呛喉得很。毕节、兴义的羊肉粉也同样出色。


©有风的云之南/小红书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一张名片,一碗米线、数碟配菜、一锅高汤分开摆上桌,再一一扔进滚热的汤里烫熟——这是店里的仪式感。但当你跑遍云南各地,就会发现,仪式感不能当饭吃,能当饭吃的是小锅米线、豆花米线、鸡汤米线、草芽米线、过手米线、稀豆粉米线、凉米线……这些没走出云南的米线,才是耕植于这片土地的好味道。


小锅米线 ©唐唐/小红书
酸浆大致等同于贵州的素粉,同样是经过发酵带有酸味,干浆则没有这个过程。就粗细而言,酸浆粗,干浆细;就口感而言,干浆米线偏硬,酸浆米线软糯。小锅米线、豆花米线、凉米线与粗米线更配,过桥米线更适合用细的。


©小何/小红书
要!但请去发源地蒙自吃。一尺直径的青花瓷大碗,洒满金黄的菊花瓣,自选配菜,由店家帮你烫熟。没有花里胡哨的摆盘和仪式,但美味令人心悦诚服。


©野生脆脆鲨/小红书
大米浸泡、蒸熟、舂捣,便是饵,切成丝就成饵丝。看起来和米线很像,但口感完全不一样,饵丝更厚韧、耐嚼,主要风行于腾冲、大理。


说起粉,很难第一时间想起广东,但广东确为吃粉大省。广东人给粉套上各种马甲,取着谜一样的名字,例如和大肠小肠没半点关系的肠粉、看起来一家亲的牛河与粿条,其实追溯源头,都是大米。


广式肠粉 ©冰淇淋吃广州/小红书
简单说就是把米浆均匀平铺,放入抽屉蒸熟。更高级的做法叫布拉肠,将米浆铺匀在白布上,再入蒸笼,蒸熟后把肠粉从布上刮下,对折成卷,淋上酱汁,这样做出来的肠粉雪白、轻薄,入口滑嫩无比。制作工艺类似的肠粉包括广式肠粉、潮汕肠粉、顺德陈村粉,区别在馅与酱。还有一种猪肠粉,确与肠子有几分相像,不过也是米浆卷出来的。


©建建是建设的建/小红书
干炒就是爆炒,牛河就是牛肉+河粉。好吃的牛河镬气十足,光盘不见一滴油,难吃的牛河黏哒哒,吃完满盘油。为了这一口镬气,据说排档师傅每个月都要炒坏一口锅,真假不知,但大排档上的干炒牛河就是比大饭店里的好吃,这是公认的。


©小胖又饿了/小红书
和河粉很像,区别在米浆的配比不同,切得比河粉略窄。粿条汤可配牛肉、牛丸、猪杂、鱼丸等,都是清爽中见鲜,在东南亚也很流行。


新疆炒米粉 ©林小夏呀/小红书
别意外,新疆真的打破了南米北面的传统。乌鲁木齐炒米粉不仅冲破裤带面、拉条子的重围,还杀入了全国米粉决赛圈。奇招靠的是冲天的辣,以致于很难描述米粉本身好不好,因为辣是压倒性的。有意思的是,米粉是20世纪援疆的贵州人带去的,在他乡完成了辣度升华,让每一个本地人嗍成香肠嘴,外地人被辣到肠子悔青。


说到粉,怎能不提越南河粉,它进入中国后常驻CBD,与白领们的关系绝对亲过江西米粉。Pho就是国内餐厅最常见的火车头、牛肉河粉,种类齐全一点的餐厅会供应檬粉,一种酸酸甜甜辣辣的干捞粉。实际上,越南米粉的品种数量不亚于中国,有机会还是要去越南吃,坐在街边吃,才接地气。
继续掰着手指头数下去,还有生烫粉、鱼糊粉、捞粉、濑粉……列不尽,吃不完,世上竟有这么多品种的粉和粉的海外亲戚。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哪家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