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足球的引援调节费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难题?当年出台的调节费政策本意是为了规范俱乐部引援过度投资,但随着金元足球时代的终结,这一问题却成了中超发展的“沉重包袱”。对此,《足球报》发文做出了点评,指出调节费返还的时刻已经到来,并重点讨论了返还方式、金额以及如何监督等问题。
2017年,中国足协为了遏制俱乐部的过度投资,发布了《关于限制高价引援的通知》,并明确提出对引援费超过一定额度的俱乐部收取“调节费”。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金元足球的“泡沫”破裂,俱乐部经营陷入困境,调节费的征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调节费的返还问题,它的使用和归属成为了俱乐部和管理层的关注焦点。
调节费的征收最初设定了25%可以返还给俱乐部,但仅限用于青训建设。然而,随着中超联赛进入低谷,很多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已经处于停滞或解散状态。更为复杂的是,部分俱乐部在支付了调节费后,已经停止运营,而那些仍在运营的俱乐部,也面临着如何确保调节费返还后能够真正用于青训的问题。于是,如何合理返还调节费,成为了各方争议的焦点。
随着中足联的成立,调节费的返还问题开始引起更多的关注。首先,这笔资金的总额仍然没有明确披露,据估计高达15至18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调节费的返还比例和使用范围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热点。中足联能否在合理监督的前提下将这笔资金返还给俱乐部,并确保其真正用于青训项目,是所有人关注的核心。
一些专家建议,可以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结合各俱乐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返还方案,但这也要求监管体系必须更加完善,确保专款专用。对此,《足球报》认为,中足联需要通过扎实的调查和评估,根据不同俱乐部的不同情况,拿出合理合规的监督方案。俱乐部可以将每年的青训开支列出预算,经审核通过后获得调节费返还,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中足联要在成立后理顺自身的继承权、处置权。
至于返还比例问题,《足球报》建议,鉴于部分中超俱乐部财务困窘,可以扩大调节费的返还比例,此举客观上能减轻俱乐部在青训投入上的负担,也能够进一步加大俱乐部的青训投入力度。扩大调节费的返还比例也符合当初设置调节费专款发展俱乐部青训的初衷,本质上还是有利于中超俱乐部的青训梯队建设。
调节费问题的长期拖延,已经给中国足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方都在呼吁,尽快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以促进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解决这个问题依然需要时间与努力。中足联必须在确保公平、透明的前提下,平衡好各方利益,并根据青训和俱乐部的实际需求,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这笔钱根本就不应该收,现在应该原封不动的还给俱乐部。
按规则办事,有人上交,有人没有交,已经证明规则已经失效,就应该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