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相传,传承百年老字号,在“义乌记忆”新时代中焕发光彩

人文畅享 2025-04-15 19:26:50

在义乌市佛堂镇老街的青砖灰瓦间,一家挂着“宏妈梨膏”木质匾额的老店门前飘着沁人心脾淡淡药香,络绎不绝地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品尝购买。这里的手工梨膏糖制作技艺,历经四代人125年传承,如今第四代传承人贾江英在坚守古法工艺与拥抱现代创新的平衡中,走出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始创于1898年的宏妈梨膏糖,以雪梨、川贝、甘草、十年新会陈皮等十二味食药材为核心原料,严格遵循“三滤三熬”古法工艺熬制。这项技艺于2019年被列入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儿白草药香、火候到了自然熬成膏”,成膏之前经熬、煮、焖、滤等数十小时以上,再经人工不间断搅拌百次以上,直至琥珀色的糖浆能拉出透亮的“黄金丝”。“温度差一度、火候少一分都影响成品润喉效果。”贾江英抚摸着祖传的紫铜锅说道。每味药,都是太公拿支气管炎试出来的,虽然现在有了SC认证,可我依然守着老规矩。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我荣幸。

早先熬制贾家梨膏糖是我的太公,太公因患有支气管炎,经常上山采草药熬了汤喝,但效果不明显。有一次,他到兰溪做小本生意,结识了一名兰溪朋友,朋友带他去见了当地一名气较大的土郎中。土郎中给他开了一剂方子,让他回家炖梨吃。太公回家后,到村里一户种有黄花梨的人家,买了几个梨子,切成片放入土灶,用微火炖汤喝。一个梨子分三次炖,隔几天喝一次。半年过后,太公觉得支气管炎的症状慢慢消失了。听爷爷说,太公还经常将自己土法熬制的梨膏糖分给家人吃。再后来,还拿着自己做的梨膏糖到兰溪一带销售。之后因经常要到兰溪做生意,就自个琢磨着将梨水熬成了糖。“我们贾家的梨膏糖,起初样子是不太好看的,因为是用手捏的,每块梨膏糖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回忆起往事贾江英笑言道。我父亲是吃着梨膏糖长大的。“爷爷年纪大了,就把熬制梨膏糖的技法一五一十地传给了我的父亲,并让他全面接手在兰溪的生意。”之后经过父亲的精心熬制和改良,贾家的梨膏糖口味已是众所周知,经常供不应求。为此,父亲将家里的自留山全部改种梨树,结出的梨子全部用来熬制梨膏糖。“有时,还要到村里甚至隔壁村其他有梨树的人家收购梨子。”父亲将熬制梨膏糖做成了事业,贾江英的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熬制梨膏糖的“专业户”。当时,佛堂一带各乡村集市很多,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遇到集市日,贾江英都会跟着父亲去赶集。“我也是从小吃着梨膏糖长大的,对熬制梨膏糖非常有兴趣,经常坐在土灶旁看父亲熬梨水做膏糖。”贾江英说,她12岁就学会了制作梨膏糖。父亲做的梨膏糖,除了在义乌各地销售,还经常送至兰溪,因为父亲在兰溪租了一个小店铺,专卖正宗的义乌梨膏糖。“起初,店铺是父亲自己经营的,后来在兰溪找了一个朋友代卖。”

“我们贾家熬制的梨膏糖,名声一直不错,但到了我这一代才真正做强做大。”在贾江英看来,自己虽然是一名女性,但经营头脑要比太公、爷爷和父亲强很多。

父亲将熬制梨膏糖的祖传秘方交到她手上后,她就琢磨着创新。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单纯的块状,变成了颗粒和卡通动物等多种形状,贾家梨膏糖的样子变多样更美了;二是在包装上的改进,除了纸张包,还有塑料罐装和玻璃瓶装等。

‘宏妈’不是招牌,是千万个母亲的心跳。"宏宝小时候挂盐水过敏,我就琢磨着做儿童款。您看这虎娃,肚里藏着川贝和雪梨。兰溪的陈阿婆说,这糖比西药暖;杭州的琴师来信,说含片救了他的金嗓子。太公用它治咳嗽,爷爷用它换学费,父亲用它撑起梨园,我用它接住整个时代的乡愁。"

"有人问我,老手艺怎么闯新江湖?您看这微信里的小红点,都是带着体温的信任。现在的徒弟会用离心机压汁,可最后一道搅拌,还得用贾家的枣木勺。佛堂江的水还在流,小锣书的调子还在唱,变的是包装,不变的是——每一粒糖里,都住着四代人的月光。"

"都说非遗要活态传承,在我看来,它本就是活的。您尝这一口,融合了佛堂千年历史名镇文化,包含了太公的支气管炎,爷爷的货郎担,父亲的自留山,还有我的宏宝…承载着点点滴滴熬糖的岁月。”

“时光在变迁,记载着岁月,一切都在改变,不变的是宏妈的匠心精神,和多年以来宏妈梨膏糖儿时的味道。”

近些年来佛堂镇深挖地方文脉,双江湖集团积极整合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在义乌市委市政府部署领导下,以非遗为载体,深化“文化义乌”建设,让传统技艺与新时代生活相融共生,为我们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从文化空间打造到非遗活动推广,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行动力,为我们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和文旅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更多力量!让“义乌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何鹏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