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谋反,在损失了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后,唐玄宗强命在家养病的哥舒翰披挂上阵,然而哪怕是已经在边疆威震吐蕃的哥舒翰也未能扑灭叛军。然而仅十年时间,哥舒翰就从纨绔子弟就成长为了大唐名将之一,他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大器晚成,奋发图强直到父亲去世前,哥舒翰都还是个肆意的少年,父亲哥舒道元任安西副都护,母亲为于阗公主,家大业大能够支持哥舒翰挥霍,哥舒翰和那些纨绔子弟没有区别,“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直到投军从戎并成长为大唐名将之后,哥舒翰也没有改掉这些“恶习”。
直到父亲去世,哥舒翰的人生迎来了第一个转折。为了给父亲守孝,哥舒翰留在了京师长安,此时已经是不惑之年的哥舒翰依旧一事无成,却整天在长安声色犬马,“翰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初事节度使王倕。”
哥舒翰
凭借父亲的荫蔽,哥舒翰自然可以选择早早参军入伍,并凭借军功步步高升,然而坏就坏在他是突厥人,作为曾经大唐的对手,失败后沦为附庸,突厥人是大唐掌控西域诸国的利刃,同样也警惕着他们叛乱,直到唐玄宗在位时期,终于彻底打趴了突厥,突厥灭亡以后,部分融入唐朝。兴许是高处不胜寒,哥舒道元并未准许哥舒翰从军,但在他去世后,哥舒翰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
哥舒翰选择投军河西便可以看出其野心了,河西节度使作为“天下第一节度”,有“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有抗击吐蕃之责,哥舒翰选择投奔,正是为了军功而来。天宝元年(742年),盛唐天子李隆基并未满足仅仅建立“开元盛世”,他选择继续扩大版图,想要超过自己的曾祖唐太宗李世民。
收拾西陲,由是知名唐玄宗扩张版图的野望得到贯彻,唐军们前赴后继赶往战场,哥舒翰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大唐军神——王忠嗣的提拔。天宝五年(746年),王忠嗣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而哥舒翰也追随着王忠嗣的步伐,开启自己的名将成就之路。
唐朝与吐蕃经常发生冲突,双方互有胜负,大唐边将们常以抗击吐蕃有功而获官爵,但哥舒翰的名声可是实实在在拼命打出来了。吐蕃入侵,哥舒翰在苦拔海抵御,面对吐蕃军猛虎下山的攻势,哥舒翰身先士卒,“后吐蕃寇边,翰拒之于苦拔海,其众三行,从山差池而下,翰持半段枪当其锋击之,三行皆败,无不摧靡,由是知名”。
自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吐蕃与大唐开战以来,每至麦熟季节,吐蕃常深入唐积石军等屯区夺麦,而唐军不能抵御,以致积石军等处被称为“吐蕃麦庄”,直到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设下伏兵,全歼吐蕃五千骑兵,成功遏制了吐蕃对唐边的扰夺。此后,哥舒翰活跃在对吐蕃作战的前线,唐德宗就因哥舒翰在边疆的贡献对其子哥舒耀说:“尔父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
王训
但也是在同年,王忠嗣因为不愿攻打重镇石堡城而与唐玄宗生隙,在宰相李林甫的陷害下竟步入死局,就在这时,接替王忠嗣成为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向唐玄宗求情,“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打动了唐玄宗,保住了王忠嗣的命,但也接过了石堡城这项严峻的任务。“其冬,玄宗在华清宫,王忠嗣被劾。敕召翰至,与语悦之,遂以为鸿胪卿,兼西平郡太守,摄御史中丞,代忠嗣为陇右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仍极言救忠嗣,上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而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帝感而宽之,贬忠嗣为汉阳太守,朝廷义而壮之。”
哥舒带刀,大夫如此攻打石堡城,是王忠嗣的断魂日,也是哥舒翰的鼎盛时,石堡城是吐蕃入侵的先头城寨,囤积着大量兵卒粮草器械,而对唐军来说攻伐的道路遥远险阻,“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王忠嗣以守边为重,自然不愿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但对早已为帝多年的唐玄宗来说,“数万”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罢了,他想要的是彻底拿下吐蕃,为自己漫长的帝业功绩再加一笔,与王忠嗣早已达到将军顶峰不同,大器晚成的哥舒翰想要抓住一切机会达成晋升,而为了感谢唐玄宗的提拔,哥舒翰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了这个任务。
哥舒翰
正如王忠嗣预料的那样,数万大唐精锐埋骨异乡,当然,吐蕃也没有好过,举全国之力防守石堡城,在此战后仅有数百人被俘,战况之烈,死伤之惨可想而知。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陆续攻下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黄河九曲,设置了洮阳郡,成立了神策、宛秀两个军,这便是《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由来。“吐蕃保石堡城,路远而险,久不拔。八载,以朔方、河东群牧十万众委翰总统攻石堡城。翰使麾下将高秀岩、张守瑜进攻,不旬日而拔之。上录其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与一子五品官,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
通过一系列军事打击,哥舒翰成功安定边疆。也是在对吐蕃作战期间,哥舒翰完成了对父亲的超越,先是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后晋升为凉国公,再获封西平郡王,最终升为太子太保,如果不出意外,在太子李亨登基后,哥舒翰可能会是从龙之臣,但世事难料,哥舒翰用兵卒堆砌在脚下的楼越高,他摔得就越惨。
陷没于贼,忠节不保可能是乐极生悲,一生喜爱饮酒的哥舒翰突然中风,严重到身体动弹不得,只能回京休养,“翰好饮酒,颇恣声色。至土门军,入浴室,遘风疾,绝倒良久乃苏。因入京,废疾于家。”但老天却没有放过这个大器晚成的名将,在哥舒翰达到人臣顶峰之时给予他当头一棒——安禄山造反。更要命的是,两位善战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先后因平叛不力被杀,瘫痪的哥舒翰又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哥舒翰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面临了昔日王忠嗣的困境,可这一次没有第二个哥舒翰来救自己了。叛军看上去来势汹汹,但并不得人心,只要坚守长安前的潼关,待郭子仪、李光弼等部抄了安禄山的地盘,叛军可破,“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甚至在坚守期间,哥舒翰还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击退。
“当是时,禄山虽盗河、洛,所过残杀,人人怨之,淹时月不能进尺寸地。又郭子仪、李光弼兵益进,取常山十数郡。禄山始悔反矣,将还幽州以自固。而国忠计迫,谬说帝趣翰出潼关复陕、洛。时子仪、光弼遥计曰:‘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今贼悉锐兵南破宛、洛,而以余众守幽州,吾直捣之,覆其巢窟,质叛族以招逆徒,禄山之首可致。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乃极言请翰固关无出军。”
然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数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可就是这一去,哥舒翰再也回不了长安了。叛将崔乾祐先是假装不敌,却将精锐安排在阵后,又在险要之地设下伏兵,哥舒翰大意轻敌,二十万大军惨败,“及战,乾祐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伏忽起薄战,皆奋死斗。翰以氈蒙马车,画龙虎,饰金银爪目,将骇贼,掎戈矢逐北。贼负薪塞路,顺风火其车,熛焱炽突,腾烟如夜,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尸血狼籍,久乃悟。又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有粮艘百余,军争济,艘辄沉,至缚矛盾乘以度,喧叫振天地。贼乘之,奔溃略尽。始,斗门有三堑,广二丈,深一丈,士马奔籥相压迮,少选堑平,后至者践之以入。”他本人也被俘。
叛军并不愿将哥舒翰放回,无奈的他只得向安禄山屈服,“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翰俯伏谢罪曰:‘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禄山悦,即署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火拔归仁,曰:‘背主忘义,吾不尔容。’斩之。翰以书招诸将,诸将皆让翰不死节。禄山知事不可就,囚之。”最后被安庆绪杀害。
不惑之年投身军旅,从戎十余年成为大唐节度使,将劲敌吐蕃打得节节败退,很难相信这位边疆名将会在晚年痛失名节,而导致潼关失守的最大原因便是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迫于君命,恸哭而出,潼关丧师二十万,仅存八千”,从当初“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变成了“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若不是唐玄宗晚年的昏聩,哥舒翰等人又如何会落到这般境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