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身上的致命弱点让他最终走上不归路

能静居主人 2018-09-02 11:29:00

 咸丰画像

登基之初的清文宗咸丰非常想要治理好其父道光帝留下的大量后遗症,首先他认为道光晚期的弊政要由曹振镛和穆彰阿两位权臣负责,早在上书房读书时,就对穆彰阿“深恶之”,还没来得及进行全面整顿,侍读学士董瀛山的奏折就急忙地飞到了他的桌子上边:江苏、直隶、山东邪教以盗匪为生业;广西、贵州、山西、河南等十余个省均发生不同规模的盗匪活动状况,严重干扰清朝的稳定,而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宗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这年的七月在广西蔓延开来。

直到咸丰九年(1859),咸丰帝似乎还未找到处理西方和太平军的有效办法,他连续五天召见浙江按察使段光清问:“方今夷人横强,粤匪扰乱,是天下两大患也。

据尔看来,如何办理?办理宜以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咸丰非常清楚当时存在的安内和攘夷两大忧患,接着他向段光清提问,一是如何克服这两大患,二是平息这二大患的先后顺序。段光清曾在浙江一带任职,地方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其曾担任过宁波县令、知府和宁绍台道,宁波是鸦片扎挣后五口通商之一,所以他对夷务和太平军的对策早有长期思考。于是对咸丰说:“夷人扰害中国,今已二十余年。内有商贾,交易往来,已渐相安。当初若沿海地方,任其蹂躏,亦未必遂能深入内地。”接着段光清总结说:“现在粤匪到处杀人抢劫,毁人房屋,淫人妻女,焚人诗书,已经到了天人共愤的地步,只有剿除粤匪才能攘外。”

太平军 

他的观点很明确,第一先处理太平军内乱,办法就是用兵,武力消灭;第二对付洋人,一则平定太平军,夷人见了中国没有内乱就会老实一些,再则盛极必衰,夷人必然会败落,所以可以放到第二步来处理。

从咸丰早年的励精图治到其治理的后几年,咸丰对于天下情形非常忧惧,动辄就变现出高度紧张。此后在陆续召见段光清时,每当听到地方出现土匪、民闹之时,咸丰就非常紧张,急忙问:“土匪不虞滋事乎?”、“知县能平土匪乎?”当断光清确认土匪可以被县令平息后,才从紧张的情绪中缓和下来。

在没有出逃热河的时候,咸丰从未出现不理朝政状况,每天早期,先见军机大臣,议事决策,发下昨天或先前批阅的奏折、题本,接着便召见或是引见内外官员,忙的几乎脚打后脑勺。

咸丰圣旨 

几个月后,咸丰再次召见段光清,开头聊起了一些家常:“还能不能写小楷,想汝在外多年,诗赋亦不如从前”?得知段光清的老家在安徽,当时被太平军占领,问他故乡情况。段回答说:“自己父亲的坟墓被太平军挖了。”听到这儿,咸丰急切地说:“尔家中人现在何处安顿?”回奏说兄弟们现在都逃到浙江衙门,堂兄无力照看,都留在安徽。咸丰又问:“同支眷属大约不少,到底作何安顿?”段光清再次回答,并说天下苍生造此战祸,哪里能够安顿。咸丰帝听了非常伤感,良久说不出话来。《道咸宦海见闻录》

通过咸丰生活上的了解和臣下互动,大抵也可以管中窥豹对其性格进行解读,由于幼年丧母,青年后骑马摔坏腿,在咸丰身上有一种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性格特征。对于咸丰的为人,《清史稿》的评论相当高,谓之“任贤擢才,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就是说咸丰在人才使用上和民生治理上都非常有效,在驾驭清朝将领和运筹上均有权威。

僧格林沁 

从其对臣下召见来看,咸丰是位遇事感觉新鲜,很有好奇心,乐于了解下情,他对宫墙之外的传闻都非常感兴趣,尤其也特别喜欢好问,由于从小便缺乏对外界的了解,这个年轻的皇帝,往往在询问政务时,加入了许多好奇的色彩。如在询问张集馨时问他:“贼军何以屡攻不破,究竟官兵比贼兵技艺如何,敌军木寨是怎么回事?胜保与僧格林沁两人,用兵谁优谁劣,胜保打仗真的勇敢吗?齐二寡妇以妇女而能御众打仗,过人处何在?”又絮絮叨叨问张集馨:“胜保帐篷内是否娇童林立,向荣是否赳赳之气,是何相貌,是否在前线被削去半边脸?”为帝国之主,竟然三番五次询问将领和军士是否好色、男色,也许反应了他的内心世界。

咸丰十年六月十五日(1860年),二万余人的英法联军开始再北塘登陆,虽经全力抵抗,古老帝国的血肉之躯最终败给了西方船坚炮利。过度自尊的咸丰根本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不想屈膝求和,更怕像叶名琛一样被俘获他国。于是在大臣僧格林沁的建议下,咸丰帝去“木兰秋狝”。这无非是仓皇的逃跑而已,一路北上,一路绝望,大清国二百余年到了今天从未有过的不知所措的慌张。

英法联军 

这年的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抱着五岁的儿子痛哭流涕:“今日无复有是矣!”在临走的时候,咸丰自觉愧对祖宗,竟然趴在地上叩头,直至鲜血满面,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最后一年里,这个执掌古老帝国十年的皇帝越来越虚弱,与此同时却大肆饮酒听戏纵欲。性格是导致其走向人生终点的主要原因。面对北京大臣的催促,咸丰帝完全不敢回去,他害怕再出现事态陡然变化,他对眼前的一切心灰意冷,帝位已经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为此特意降下谕旨:“本年天气见届严寒,朕拟暂缓回銮,俟明春再降谕旨。”《清文宗实录》

慈禧画像 

于是在过度饮酒和疯狂纵欲后,咸丰帝的身体与日剧下,终于在咸丰十一年的七月十六日(1861年),咸丰死在了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走完了他异常痛苦的人生,留给一个孤儿寡母们的一片昏暗残局。

清朝学者钱咏在《履园丛话》中说:“古英雄不得志,辄以醇酒妇人为结局者,不一其人。”对于咸丰来说,非常贴切。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