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审6小时,尹锡悦否认所有罪状,韩国派人来北京,一待就是4天

俊奇车坛 2025-04-17 15:17:48

尹锡悦遭韩国检察院指控“内乱罪”并被提起公诉后,韩国政坛持续动荡,局势暗流涌动。

4月14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首次审理尹锡悦内乱案,历时6小时。尹锡悦否认所有指控,并坚称发布戒严令是为了维护宪法秩序。

此外,此关键时期,韩国派员赴京洽谈贸易协定,此举传递出何种信号?

【尹锡悦为何被提起公诉】

韩国总统在和平时期颁布紧急戒严令,会严重干扰社会秩序,因此,公调处对此提起调查,作为主要缘由。

紧急戒严令致使总统权力剧增,行政权过度膨胀,而立法与司法权力相应受限。

议会立法职能受限时,法院司法审判独立性或遭削弱,导致原本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失衡。

这会造成政府决策缺乏监督制约,易致权力滥用,使社会治理偏离法治轨道,引发民众对权力运作的担忧与质疑。

戒严时,公民言论、集会、新闻等基本权利受严格限制,无法自由表达意见,合法集会抗议被禁,媒体报道亦受严格管控。

这侵犯公民民主权利,抑制社会活力,致社会矛盾无法正常宣泄,积累后将以激烈方式爆发,加剧社会稳定性的破坏。

1972年,韩国前总统朴正熙颁布“维新宪法”,并实施紧急戒严,此举导致总统权力在此期间大幅扩张。

国会权力遭大幅削减,重大决策常略过正常议会审议,总统能直接绕过国会发布命令。

总统几乎完全主导政府的预算编制和重要政策制定,国会难以有效监督并制衡。

司法系统遭严重干预,独立审判受阻,政治异见人士面临不公审判与迫害。

权力结构失衡致政府决策失民主与科学,国家治理围绕总统意志运转,严重损害了韩国逐步构建的民主制度框架。

全斗焕执政时,光州事件后实施戒严,期间公民基本权利遭受严厉压制。

言论自由方面,政府严禁任何批评政府的言论,媒体受政府管控,导致记者因直言不讳而遭逮捕和迫害。集会自由被彻底剥夺,民众抗议活动常被武力驱散。

1980年5月,光州民众集会争取民主权利,却遭军方血腥镇压。新闻自由被剥夺,所有媒体须经严格审查,禁止报道不利于政府的任何消息。

这种粗暴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引发了民众强烈反感,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韩国社会动荡不安。

此次尹锡悦颁布戒严令,公调处反应强烈,源于过往血的教训。

【尹锡悦否认对他的指控】

尹锡悦身为前检察官,深谙韩国司法体系。面对公调处指控,他坚持称颁布戒严令旨在维护而非破坏社会秩序。

6小时庭审中,尹锡悦未陷自证困境,阐明颁布戒严令目的后,持续指责公调处无权对其调查。

尹锡悦坚称公调处搜集证据时程序不当,要求法院宣布证据无效,从而将自证责任推给公调处,令其证明自身行为符合程序规定。

当前看来,若尹锡悦被控内乱罪名成立,或将面临无期徒刑乃至死刑。因此,他持续坚称自己无罪。

短期内,尹锡悦无需忧虑因该项罪名被捕,因韩国检方提交法院的书面证据达7万页,预计法院最终宣判至少在7个月后。

【韩国派人去北京洽谈】

此时,韩国仍派人赴京,与我们洽谈中韩贸易协定事宜,该代表团在京停留长达4天。

6月将举行总统大选,李在明作为上次微弱败选者,此次当选可能性大。他属亲华政党,多次公开向中国示好。

韩国此次派员赴北京洽谈,或为李在明未来当选总统预热。中美贸易战背景下,韩国主动寻求深化双边合作,实为明智决策。

中国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及进口来源。近年韩中贸易额维持高位。韩国电子、汽车、化工等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韩国大量出口半导体产品至中国,中国市场收益支撑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研发与发展。

若中美贸易战导致韩企减少对华合作,将失巨大市场,面临滞销、营收降等困境。深化合作可保产品在中国稳销,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与盈利。

在全球产业链中,中韩产业互补性强。中国擅长中低端制造及部分高科技应用,韩国则在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及技术研发上表现突出。

因此,鉴于尹锡悦即将下台,韩国派员赴北京协商,既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又能向潜在下届总统人选李在明示好。

0 阅读:54

俊奇车坛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