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过后烟台海边为何出现大量海肠?一晚捞千斤收益数万?

漫步科学 2025-02-14 22:50:57

“大风过后必有货”是烟台的俗语,这不大风又为烟台人民送上了一份“海鲜大礼”,烟台海边再次被大量涌上岸的海肠“占领”,有人单日捕捞量高达千斤以上,引发“海肠大军”的集体狂欢。那么海肠是怎么被大风“吹”上岸的呢?为啥大家都馋海肠的“身子”?

海肠学名单环刺螠,主要栖息在浅海泥沙质海底的U形洞穴中,深度通常不会超过40厘米。一旦遭遇强风,尤其是偏北风时,海浪使海底沉积物剧烈扰动,原本藏在泥沙中的海肠就会被冲刷到浅水区甚至岸边。海肠上岸最近几年屡有发生,2022年9月中旬台风梅花过后,海肠“成吨上岸”,很多市民得到消息后,连夜赶到海滩进行捕捞。

除了环境因素外,我认为“海肠登陆”还要得益于增殖放流的生态助力。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烟台自2015年起实施海肠苗种增殖放流计划,累计投放超过120万尾,按照海肠的生命周期推算,2017年这些苗种就具备了繁殖能力,到现在种群规模已经增长了数十倍以上。除此之外,近几年烟台海岸修复、水质治理等措施也为海肠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海肠的外形像裸体的海参,体长可达15到30厘米,一般为紫红色或者棕红色,海肠前端有可伸缩的匙状吻部,体表密布环状疣突。其体内无血管系统,依靠体腔液中的血细胞运输氧气,海肠尾部有横裂状排泄口,这些特征使海肠在泥沙中可以高效的呼吸和排泄。

海肠属于典型的底栖生物,生活于潮间带至潮下带10m水深的泥沙质海底的不规则“U”形穴中,巢穴深度可达40厘米,白天潜伏,夜晚活动。它们以泥沙中的有机碎屑、藻类以及小型底栖动物为食,通过吻部吸食并过滤营养物质,海肠对维持海底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海肠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日本、以及我国渤海湾地区,其中烟台、威海、青岛等地产量最高。海肠对水质非常敏感,仅生产于无污染的海域。

为啥大家都馋海肠的“身子”?海肠的体壁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和海参相当,更是被誉为“海底冬虫夏草”。海肠是鲁菜中的重要原料,它的烹调方法也很多,胶东地区老百姓将其与韭菜搭配,创造出经典名菜“韭菜海肠”,近几年爆火的海肠捞饭更是风靡全国,新鲜海肠切断焯水,与韭菜、肉末快炒后浇在蛋炒饭上,非常的鲜美。

野生海肠批发价高达40到60元/斤,据说曾经有人一晚上捞了上千斤,收益近十万元。看来“守海待肠”比“守株待兔”划算多了。

0 阅读:187

漫步科学

简介:一个喜欢科学的小胖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