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高考钉子户”唐尚珺吗?今年是他第15次参加高考了,他的人生本该是个“励志篇”,却硬生生被他亲手拖成了“反面教材”,似乎考清华成了他的执念!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高考的开考日了,成千上百万的考生即将奔赴考场,为了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亲自画上一个“句号”,当然,这其中就包括复读生重新回到战场。
近些年,外界对高考复读的争议越来越大,随着复读生不断增加,有人认为复读生的存在,打破了高考的公平性,但也有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才选择复读的。
“高考顽石”惹怒网友,不计后果的复读是好事吗?
在高考复读史上,有这样一个“钉子户”,名叫唐尚珺,明明1998年出生的人都已经大学毕业了,可他一个1988年出生的人,却还奔走在高考的考场中。
算上今年,这已经是唐尚珺第15次参加高考了,作为高考顽固不化的“钉子户”,引起了很大争议,要知道去年唐尚珺可是考上了上海交大,虽然和清华相比稍逊色一些,但它至少是国内排名靠前的985高校,大家就是不明白了,为啥他一定要考清华呢?
甚至有人从最先的敬佩他,到现在的不理解和质疑,主要因为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15年的光景,足以让一个人从青涩的学生蜕变成职场精英了。
更何况唐尚珺的家境并不好,在他的父亲郁郁而终时,他就应该做出选择,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了考上清华而反复参加高考。
在大家看来,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在逃避,不想担起自己的责任,把清华当成不肯工作的“借口”,要知道并不是只有考上清华,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不以“分数”论英雄,考上清华亦不是成功
在大多数人眼中,清华是我国顶尖学府,能考上清华的学生前景一片光明,但任何都不敢保证,考上清华就一定有出息,有时候大家对大学的执念,可能就是虚荣心在作祟。
这社会上本身就不缺学历高、名校毕业的人才,可这些却代表不了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学校、老师和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
甚至把分数当成衡量学生好或坏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局限住学生的思维,正所谓天外有天,每年从清华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但成功的人却仅占极少部分。
由此可见,分数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就算考上清华也不代表成功,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尝试,在尝试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优势,最终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高考复读是重新开始,也是无形的“枷锁”
都说复读的存在,是为了让那些高考发挥失常、报错志愿的学生,能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至于因为高考失利,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因为有了复读的存在,学生们很难在高考中全力以赴,然而,高考复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会成为无形的“枷锁”,把复读生困在其中,和曾经的梦想背道而驰。
首先,复读生承受的压力更大,毕竟没有像唐尚珺那般一直复读,大部分复读生都想考出比第一年高考更好的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但现实却是整个复读期间,不管是身边的老师、家长,都会不断给复读生施压,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着他们是复读生,如果第二年高考再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就等着被学校淘汰吧!
不仅如此,没有人敢保证复习一年后,高考分数就一定会有提升,毕竟每一年高考各科的考试难度不同,再加上高考政策不断调整,可能应届生能报的大学,复读生就报不了了。
一些比较特殊、前景很好的专业,都会限制应届生报考,学生选择复读后,就等于放弃了这部分学校的报考,哪怕第二年成绩再高也都报不了了。
最后,复读的成本真的很大,抛开复读一年交上去的学费、杂费,再就是这一年当中,复读生要打进去的时间和经历,这些都会在未来找补回来的,所以,学生在选择复读时要格外慎重!
不可否认,高考的确是每个学生的转折点,但却不能成为他们人生的全部,还有很多事等着他们去做,那么,你是怎么看待复读的?说说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