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在盐行业的圈子里稍有耳闻,大概会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
“23 块钱 40 袋,一袋都不到 6 毛,还包邮?”
“我们这边 4 毛 2 送到家。”
“搅屎棍一个,低价干翻半个市场。”
“沙子都没这么便宜了。”
听起来像笑话,但它们都是真实发生在这个行业里的价格战“战况直播”。电商平台、小程序商城、直播间……低价越杀越狠,背后的情绪也越积越浓。
有人说:“看着是杀敌一千,实则自损八百。”可这场内卷,没有赢家,只有散沙。
电商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卖”
本来,电商渠道是推动流通领域现代化的利器。但如今在盐行业,却被搞成了互相倾轧的工具。厂家的出厂价一压再压,运营、物流、推广、仓储各类成本层层叠加,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依然还有人一头扎进去,“卷死别人,也卷废自己”。
看似是供大于求的问题,实则是一种行业心态的问题:只盯着眼前那一口肉,却没人想烹一锅好汤。
这并不是个新问题。天津长芦汉沽盐场的魏总曾一语中的:“中国盐业的问题,是零和博弈思维。”简单说就是——你多卖点,我就少卖点,所以干脆把你的价格打下来。
但问题是:这种“彼增我减”的逻辑,早就不适用于今天的市场了。越是有实力的企业,如果继续当“带头砸锅”的那位,只会把市场越做越小,把信任越透支越干净。

谁该做“大哥”?谁该站出来管?
在很多同行眼中,行业真正缺的,不是产品,而是底线。没有价格规范、没有价值认同,没有行业共识。
有人说,这叫“盐糊涂”;也有人干脆套用一句网友的比喻来解释“内卷”:
你和仇家武功差不多,为了干掉他你练了葵花宝典,结果把自己废了,他也跟着废了,最后你俩还是谁也打不过谁——这就是内卷。
这几年的电商内战,说白了,就是一场“自废武功式”的博弈。品牌之间互踩底线,平台乐得看热闹,客户一边吃低价红利,一边丧失了对品牌价值的认知。
时间久了,再想回头,就难了。
那怎么办?谁来带头?谁来定规则?
从卷价格到卷价值,不能再等了
真正能跑出来的品牌,不是靠谁声音大、卷得狠,而是看谁能更早在用户心中种下清晰的“价值锚点”。
现在的市场,早就不是“谁更便宜谁赢”的逻辑了。消费者更关注的是:这个品牌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是不是值得信任、愿意复购?
营销的核心,从来不是做噱头,而是围绕用户的真实需求,用产品打动人心、用体验留住关系。
放在盐行业也是一样:价格打到底,是消耗战;价值卷上去,才是护城河。
那些肯在产品力、品牌故事、用户认知上下功夫的企业,才是真正具备长期主义的人。
当然,不是每个厂家都得搞科研、走高端。但要走出这场低价的泥潭,就得有人愿意站出来:定底线、立规则、做价值。
否则,只能看着行业被一轮又一轮的“搅局式竞争”搅浑,再难回头。

写在最后:
盐,是国计民生。它看起来微不足道,却维系着食品安全、供应稳定、甚至地方财政。而如今,过度竞争、恶性低价,让这份基础的“保障”,也开始显得不稳。
我们想问:这场混战,还要继续多久?行业的“大哥们”,还能不管不顾多久?平台、协会、主管单位,是不是也该出手,画出边界?
最后,也想把话抛给每一位同行:
你觉得,盐行业的价值,应该怎么守?
欢迎留言,一起把这个问题讲明白,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