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里,确实有离群索居的人,在外人眼里,这样的人多半看着怪得很,像个谜团似的,没人搞得懂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其实啊,人家只是累了,不想再费劲去应付那一堆虚情假意。
与其被这些人情世故压得喘不过气,还不如安安静静地活着,自己和自己过得清净。
01
对人际关系,毫无兴趣。
有些人,天生就偏爱简单的关系和生活。他们在人群中,总是选择角落,害怕被瞩目。
平时在公共场合发言,紧张得像只被困的小鸟。
这类人,心理学上称之为“高敏感者”。
他们对人际关系毫无兴趣,社交场合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这些人,不是懒得交朋友,而是心里承受不了那种不安感。
别人的一句话,都能在他们心里扎根很久。
领导一句小小的批评,也会让他们郁闷半天。
这样的人,宁愿一个人呆着,也不想面对那种被眼光聚焦的压力。
所以,高敏感者常常选择独处,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
02
在人际关系里,受过伤害。
有些人选择离群索居,是因为在社交场合受过伤害。
被朋友背叛、被爱人辜负、被家人冷漠,这些经历像在心里扎了一根刺,从此对人际关系失去了信任。
这种信任一旦破碎,就很难修补。
于是,他们宁愿和别人保持距离,避免再一次受伤。
人有自我保护的机制,一旦被伤害过,就会本能地提醒自己避开类似的情况。
那些离群索居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孤僻,而是因为他们对外界失去了安全感。
比如,有个朋友曾被最好的闺蜜利用,之后再也不愿交心。
还有的人,被爱人伤透了心,再也不愿尝试爱情。
这些选择,都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是他们经历过伤害后的一种自我防御。
03
享受孤独,而不是害怕孤独。
有些人啊,天生就适合独处,他们能在寂静中找到自己的世界。
大部分人其实不一样,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
一天不跟人说几句话,就觉得心里像堵着一块石头。
这样的朋友,少不了要找人聊聊今天遇到的糟心事儿或者新发现的乐趣。
对于他们来说,有人分享、有话可说,才叫过日子。
孤独对他们来说,是煎熬,是被冷落,是一种他们拼命逃避的感觉。
我年轻时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觉得他的那种孤独有点儿清高,现在再看,倒觉得他只是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身边要是有像他这样的人,多半会被当成怪人吧。
毕竟,在一个人人都在朋友圈里晒吃喝玩乐的时代,一个默默躲在书房里、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但这两种选择没有高下之分,都是生活方式罢了。
有的人追求热闹,喜欢与人分享每一个细碎的日常;而有的人,能在孤独中找到自我,不需要外界的热闹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现实生活里,有人沉迷于与人互动、享受人际关系的温暖,也有人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独处中品味生活的深度。
村上的选择只是少数人的选择,但它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
说到底,生活的方式千千万,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自己真正舒服的那条路。
那些选择享受孤独的人,也许他们才是真正懂得如何与自己对话的人。
让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