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量核爆:2小时完成全年目标,豪车市场规则被重写
2025年2月27日,小米SU7 Ultra以52.99万元的价格上市,仅2小时大定订单突破1万台,相当于每秒钟卖出近2台售价超50万元的豪车。这一速度不仅远超雷军设定的“全年1万台”目标,更直接碾压保时捷Taycan在华全年销量(2024年仅3,200台)。

数据对比的残酷真相:
- BBA月销量:奥迪A6L(19,710台)、奔驰E级(12,100台)、宝马5系(10,625台);
- 小米速度:2小时订单量相当于BBA单月销量的1/3至1/2。
更让传统豪车品牌焦虑的是,29%的SU7 Ultra订单来自BBA车主“倒戈”,用户直言:“同样的价格,性能翻倍,车机流畅度吊打iDrive!”
---
二、价格屠刀:工业化降本撕碎豪车溢价“遮羞布”
雷军以“工业化魔法”颠覆豪车定价逻辑:
1. 性能对标千万超跑:
- 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1548马力,零百加速1.98秒,极速350km/h,性能超越售价289万元的保时捷918 Spyder;
- 上海国际赛车场圈速2分09秒,击败保时捷Taycan Turbo GT(2分11秒)。
2. 成本控制革命:
- 通过规模化生产替代手工定制,全车21处碳纤维部件、24K镀金车标等“奢华配置”被工业化量产摊薄成本;
- 毛利率预计突破20%,接近保时捷水平,远超BBA燃油车10%的平均净利率。
价格锚定策略:将52.99万元精准卡位BBA主力车型(奥迪A6L、宝马5系)价格上沿,用“超跑性能+智能科技”降维打击“行政豪华”叙事。

---
三、技术代差:智能驾驶与电动化碾压传统壁垒
小米SU7 Ultra的冲击不仅是价格,更是技术维度的“代际碾压”:
1. 智驾系统Xiaomi HAD: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支持城市NOA,误踩油门抑制功能降低事故风险,比特斯拉FSD更适应中国复杂路况;
- 对比BBA,奔驰EQS的L3级智驾仅限高速场景,奥迪、宝马依赖第三方方案,响应速度落后30%。
2. 电动化性能:
- 宁德时代麒麟II电池实现10%-80%充电11分钟,续航630km(CLTC),放电功率1330kW;
- BBA纯电车型续航普遍低于500km,充电效率仅为小米的1/2。
用户心智占领:当消费者体验过“推背感与智能交互无缝衔接”后,传统豪车的“皮质座椅+机械性能”卖点瞬间沦为“古董”。
---

四、行业地震:BBA的“诺基亚时刻”降临
小米SU7 Ultra的爆单,暴露出传统豪车三大致命伤:
1. 渠道崩塌:
- 宝马、奥迪4S店大规模闭店,经销商因库存积压亏损超800万元,转而代理问界等新势力品牌;
- 反观小米,216家门店+13,000家小米之家构成“体验-交付-售后”闭环,成本仅为BBA渠道的1/5。
2. 价格体系崩溃:
- 宝马i3官方指导价34.99万元,终端狂降至26万元;奔驰单车均价从50.3万元跌至43.1万元;
- BBA被迫“以价换量”,品牌溢价荡然无存。
3. 技术迭代滞后:
- 保时捷CEO坦言“电动化转型比预期更慢”,2024年中国销量暴跌28%;
- 德媒哀叹:“中国品牌占领慕尼黑车展四成展位,德国汽车工业面临生死考验”。
---
五、未来战局:小米的“爆品方法论”能否持续通杀?
雷军的野心不止于SU7 Ultra:
1. 产能扩张:
- 北京工厂二期2025年6月投产,年产能提至30万辆,解决交付周期长痛点;
- 供应链整合高手黄振宇(前麦格纳高管)掌舵,确保零部件成本再降15%。
2. 生态协同:
- 小米手机市场份额冲至国内第二(16.8%),与SU7 Ultra形成“人-车-家”生态闭环;
- 小米HAD智驾系统与澎湃OS深度联动,未来可解锁更多场景化功能。
BBA的反击困局:
- 宝马CEO奥利弗·齐普策仍寄望欧盟延缓燃油车禁售,被批“逃避现实”;
- 奥迪联合华为研发智驾,但落地周期需3年,市场早已被小米、小鹏瓜分。
---
行动指南
- 投资者:关注宁德时代、小米汽车概念股,规避BBA供应链传统零部件企业;
- 从业者:转型智能驾驶培训、碳纤维材料研发,抢占新产业链红利;
- 消费者:持币观望BBA降价潮,3个月内或现历史最低折扣。
---
结语:一场“工业化”对“手工叙事”的终极审判
当SU7 Ultra用2小时订单量打穿BBA防线时,雷军撕碎的不仅是价格标签,更是传统豪车百年构筑的“奢侈幻觉”。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智能化与工业化对旧产能的降维打击——正如iPhone终结诺基亚,小米正在用“顶配普惠”重新定义豪华。
你会选择SU7 Ultra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数据来源:小米官方公告、行业研报、车主调研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竞争加剧,智驾安全仍需长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