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野钓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到了一个看似不错的钓点,迫不及待地打窝开钓,结果等了好久,浮漂一动不动,感觉就像被大自然“放鸽子”了一样。这种时候,心里那叫一个沮丧啊,特别是当别人都有鱼上钩,自己这儿却毫无动静的时候,就特别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地方。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去一个小河边钓鱼,那小河看起来清澈见底,周围水草丰茂,感觉里面的鱼肯定不少。我满心欢喜地把钓具一摆,就开始打窝。我心想,这地方这么好,鱼肯定很快就上钩了。于是我打了窝就坐在那儿等,可是左等右等,半个小时过去了,浮漂就像被定住了一样,一点动静都没有。当时那个气啊,感觉自己就像个大傻瓜一样。
我就想到之前听到两个钓友的故事。有一个钓友,咱们就叫他老张吧。老张也是特别心急的一个人。他到了一个池塘边,看到旁边的人都在打窝钓鱼,他也没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就赶紧把自己的窝料倒进去,然后就开始等鱼上钩。他等了没多久就开始不停地换饵,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饵料有问题。结果一直到天快黑了,他一条鱼都没钓到,还是一无所获。老张就很纳闷,他觉得自己的窝打得挺好的,饵料也没问题啊。
还有一个钓友叫小李。小李就比较谨慎一些。他到一个大水面钓鱼的时候,他先不着急打窝。他先在周围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有一些小鱼在水边游来游去。他就想,这些小鱼可能是被大鱼吸引过来的,或者是这里有大鱼的迹象。于是他先不把窝料打在原来的位置,而是在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先试钓了一下。没想到,没等多久,他就感觉到鱼竿有动静了,最后真的钓上了一条大草鱼。
其实啊,在野钓的时候碰到一些情况,先钓上半小时再说,这里面是有不少讲究的。就拿钓点选择来说吧,在钓点选择上可真是个大学问,都说“钓点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野外的环境比黑坑、养殖塘复杂多了。在黑坑和养殖塘里,鱼都习惯了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活动,钓点的选择只要在投放鱼的区域附近就可以了。但是野钓就不一样了。像在野外那种小河沟里,如果周围有一些水草特别茂盛的地方,很多人就觉得是个好钓点,直接就打窝开钓了。但是实际上,有时候那些水草太茂密的地方,鱼可能反而不容易进去吃饵。因为在野外,鱼需要透气、游动空间,水草太密的地方可能会限制它们的活动。
从地形分析来看,比如说在野外的一处大坑塘,它的岸边如果是斜坡状,而且坡度比较缓,这里就很可能是鱼喜欢聚集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地方,鱼既可以方便地在水底觅食,又能在有危险的时候迅速地游向深水区。但是如果是在那种岸边很陡峭的地方,除非是那种特别喜欢在水底找食物的鱼,一般的鱼是不太愿意在这里的。我曾经和一个钓友聊天,他就说他在一个大水面的湖旁边钓鱼。他一开始在一个很普通的地方打窝,等了半天没动静。后来他看到湖岸边有一处稍微凹陷一点的地方,他想着换个位置试试。他挪过去之后,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开始钓,没想到没等多久就有鱼咬钩了。他说他当时就觉得,有时候鱼就是这么奇怪,看似差不多的地方,实际上差别很大。
再说说野钓技巧方面。在野钓的时候,浮漂的调钓就很关键。不像黑坑和养殖塘,鱼的密度比较大,不需要太精细的调钓,野钓很多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鱼种和鱼情来调整浮漂。就拿钓鲫鱼来说,在那种比较安静的野外环境,鲫鱼吃饵比较谨慎。如果我们把浮漂调得太灵,稍微有一点动静就可能显示在浮漂上,但这些动静可能并不是鲫鱼真正的咬饵动作,而是水流或者是小鱼在旁边游动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浮漂调得稍微钝一点。我身边的一个钓友就是这样,他之前钓鲫鱼的时候总是浮漂有点动静就提竿,结果往往是空竿。后来他听了别人的建议,把浮漂调得钝了一些,果然中鱼的概率就提高了不少。
实战技巧上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在打窝的时候,不能一次性把窝料都打进去。像在那种鱼比较少的大河里面,如果一下子把窝料都打进去,可能鱼还没吃到饵就把窝料吃光了,这样后续鱼就不再咬钩了。最好是边钓边补窝。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网红分享的野钓经验,他说他在大河里面钓鱼的时候,都是先少打一点窝料,然后钓一会儿,如果有鱼咬钩就用一些比较小的鱼块之类的继续补窝,这样就可以一直有鱼咬钩了。还有在实际操作中,换饵的频率也要掌握好。如果频繁换饵,会惊扰到鱼。尤其是在野外这种安静的环境下,鱼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很敏感。
和黑坑、养殖钓对比的话,黑坑和养殖钓更注重效率。在黑坑里,大家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钓到最多的鱼,所以很多人会用那种比较腥或者味道比较浓的饵料,希望能够快速吸引鱼的注意。而且黑坑的钓具往往也比较专业,比如那种精细的鱼线搭配,为了让鱼钩更好地入口,会用很细的鱼线。但是在野钓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自然,要根据鱼的实际习性来调整我们的钓法。在野外的池塘钓鱼,有时候用那种简单的玉米粒或者小麦粒就可以钓到鱼,不需要像黑坑那样追求高频率的抛竿和快速的中鱼。
季节与时间也会对野钓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春天的时候,鱼经过冬天的消耗,急需补充营养,所以在春季的清晨或者傍晚,鱼会出来觅食,这个时候的钓点选择可以靠近岸边一点,因为鱼会到岸边来寻找食物。像有一次我在春天的一个小河边钓鱼,我就选择了在岸边有草的地方下钩,果然收获颇丰。夏天就不一样了,夏天天气炎热,鱼更喜欢待在深水区或者有阴凉的地方。所以在夏天野钓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阳光直射的浅水区打窝,可以选择在那种靠近水草的深水区或者有桥洞的地方。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鱼大量觅食的时候,这个时候几乎全天都可以钓鱼,只要选好钓点,基本上都会有不错的收获。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一下安全环保的问题。在野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乱丢垃圾。我看到有些钓友在钓完鱼之后,把垃圾都留在了钓点附近,这是很不环保的行为。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钓鱼乐趣,也要保护好这片土地和河流,这样我们以后才能继续有好的鱼情。而且在我们选择钓点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比如在一些悬崖边或者有落差比较大的地方,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危险。
我曾经和一群钓友去一个山里的湖泊钓鱼。那个湖泊周围风景很美,但是地形也比较复杂。我们其中有一个钓友,他为了找一个特别好的钓点,没有注意到脚下的路,差点掉进一个比较陡峭的山坡下面。幸好旁边的钓友扶了他一把,这才避免了危险。从那以后,我们每次去野钓的时候,都会先检查一下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而且在钓到鱼之后,我们也都是把鱼处理干净之后再带走,不会随意把鱼的内脏之类的扔在湖边。
在野钓中,还有很多细节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比如说鱼线的搭配,这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讲究。在那种水流比较急的野外河道里钓鱼,鱼线就要选择比较粗一点的,这样才不容易被水冲断。而如果是钓一些体型比较小的鱼,像麦穗鱼之类的,鱼线就要细一点,这样鱼钩才能够更好地入口。还有鱼钩的大小也要根据鱼的体型来选择。如果鱼钩太大,小一点的鱼就咬不动;如果鱼钩太小,大鱼又不容易上钩。
我还想起一个钓友,他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他觉得自己的钓法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都不愿意做改变。有一次我们一起去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钓鱼,那里的地形和我们之前钓鱼的地方不太一样。周围有很多大石头和茂密的水草。按照我的想法,我们应该在小石头周围找一些有缝隙的地方或者在水草和岸边交接的地方下钩,因为这样的地方鱼有躲避的地方,也比较容易藏身。但是他不听,他觉得按照他以前的经验,在那种看起来比较开阔的中间地带打窝肯定能钓到鱼。结果他坐了很久都没有鱼上钩,而我按照我的想法在那些小石头周围的缝隙处下钩,很快就有了动静。从那以后,他才意识到在不同环境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钓法。
我想说的是,野钓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但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碰到前面说的那三种情况,也就是钓点看起来不错但是没有鱼咬钩、地形复杂不知道如何下手、以及不确定季节和时间对鱼的影响的时候,先钓上半小时再说,这半小时我们可以去观察周围的环境,重新评估一下我们的钓点、钓具和钓法是否合适。这半小时可能会改变我们整个钓鱼的过程,让我们从一无所获变成满载而归。
朋友们,你们在野钓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坚持原来的钓法继续等下去,还是重新调整自己的策略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野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