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攀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22483亿元,文化制造业营收10483亿元,均居全国之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活跃,金融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风险投资高地。
大湾区文化龙头企业串珠成链、结链成网,牵引一批专精特新、高科技文化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创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加快形成。特别是游戏、影视、动漫、音乐、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集群生态效应突出,推动一批优质的高成长企业发展。近年来,大湾区先后有11家企业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认定,涌现出多家文化领域全球独角兽企业。
文化产业园区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群,再到创新生态,载体功能持续优化,全面赋能文化企业成长加速。大湾区拥有2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集聚区。
大湾区有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金融中心,坐拥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29家证券公司和4933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在此集聚,金融资本体量巨大、活跃度极高,为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提供了坚实的金融资本支持。
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向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转型。对近5年大湾区696次文化产业融资事项的研究发现,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融资规模倾向投小、投早、投长期。696次融资总额约528.2亿元,其中500万元至1000万元投资区间占比最高,约为43.2%。A轮之前融资事件占比43.2%,说明大湾区文化产业在早期阶段获得了较多的资金支持。战略投资145次,占比20.8%,表明大型企业或投资基金对文化产业的长期看好。二是投融资领域指向文化智造、数字文化等新业态。696次融资中,文化智造投融资达265次;游戏、视频音频、动漫等领域紧随其后,分别为107次、59次、58次。三是投资区位和投资机构集中。深圳以429次投融资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最主要城市,广州以160次投融资位列第二,分别占大湾区总投资事件数量的61.6%和22.9%。投融资机构向头部集中,大湾区文化产业形成头部机构主导、全国多机构活跃参与的基本投资格局。
展望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可总结为“12415模型”。关注1个变革: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变革突破,实现文化产业的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瞄准2大板块:依托大湾区制造业优势,瞄准和推动文化制造产业链扩容、升值、提质,依托大湾区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产业集群优势,瞄准和推动文化服务产业群拓新、做大、做强;聚焦4大赛道:生成式人工智能聚焦技术壁垒构建与应用拓展,数字创意生产注重内容创新与变现可持续性,文化“智”造着眼硬件技术与生产链集成,新型文化消费重视技术融合与文化IP联动;服务1条走廊:大湾区“广深港澳文化产业创新走廊”已集聚成势,相关部门、投资方和融资企业要依托这条走廊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借助港澳桥梁纽带优势推动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出海,向全球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推动5链赋能:各方要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5个链条上形成合力,给予强有力政策支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陶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