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我与某Arm服务器芯片厂商的专家在沟通时,了解到Arm芯片用单核提供单线程的优势,并且可以利用Arm多核心的优势来扩大这一优势。
当时就在思考,如果x86处理器的部分SKU也舍弃超线程技术,做成小核,对于服务器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北京时间2024年6月6日,英特尔正式在中国市场发布了配备144个能效核的至强6700E处理器。
这些核心均为单核单线程设计,核心数有几倍的大幅提升,有助于提升能效和并发处理能力。今年第三季度,英特尔还将发布全性能核的6900P。
至此,英特尔至强6首次引入了性能核(P-core)和能效核(E-core)两个版本,尽管是不同的产品线,但它们可以共享同一平台,并且对开发者而言仍然是熟悉的x86架构,确保了软件的兼容性。
英特尔给两个版本主要的就业场景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其中,性能核的优势领域在于HPC、AI等场景,都属于对单核性能要求高的场景。
而能效核至强处理器则非常适合Web、微服务、云原生等场景,这种属于单核性能要求不高,但需要高密度的并发处理。
“能效核”的名字容易让人怀疑它的性能,其实不然。五年周期内,能效核至强在Web和微服务、网络、媒体处理、数据服务方面的性能有2-3倍的提升。
至于性能核的至强,这次相较于上一代,在AI、HPC以及通用计算场景上也有2倍及以上的提升。
不难发现,英特尔更愿意强调性能核至强的绝对性能优势,特别是在AI推理上的优势。而对于能效核,英特尔希望强调在能源效率上的优势。
当然,凭借核心数量上的优势,能效核的至强还具备超强的整合能力。
以媒体转码场景为例,英特尔介绍了能效核至强在处理流媒体负载时,需要的机架数量更少。
同样是处理流媒体,如果要使用第二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话,需要三倍的机架数量,需要的电力资源也会更多。
以四年期来计算,采用基于全新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的方案后,可以节省84000兆瓦时的电力,节省3万4千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这听起来还不够诱人的话,其实可以想象一下,把节省下来的资源交给更好点的GPU资源的话,对于想要发展AI技术能力的企业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介绍称,有数据显示,全国3%的电都供应到数据中心了,在AI爆火的背景下,这个比例会持续升高。当数据中心变成突出的耗电源头时,就需要数据中心的管理者在绿色、节能、减碳方面多做考虑。
可以看到,英特尔至强6做出了非常大的改变。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对于服务器市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创新的芯片技术方案,对于通用计算市场自然是好事一件。
以前,x86技术架构基本统治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以及企业服务器市场。而现在,以AWS、Azure、GCP为代表的云厂商都自行设计了Arm处理器。用户可以在x86以外,有更多的选择。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Arm服务器生态气候小成,确实对x86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Arm处理器引以为傲的是单核心单线程,它可以避免线程间争抢缓存的问题,从而提供更稳定的性能。同时,借助多核心的优势来放大这一优势。现在,英特尔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策略,以更多的单核心单线程小核回应来自Arm的挑战。
我们知道,英特尔的x86软硬件生态体系非常完备。相较于需要考虑应用兼容性的Arm而言,没有带来任何新的技术负担,用户可以轻松适应新的能效核技术平台,可以随时无障碍使用性能核平台,随时从旧的平台迁移到新的平台,落地门槛非常低。
但是,最终用户最关注的其实是ROI。随着Arm生态逐步成熟,用户对于架构差异性感受并不明显,但对于成本控制会一直很敏感。一些Arm设计者强调相较于x86方案的性价比能高出40%,英特尔能效核方案想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性价比优势。
对此,英特尔的技术专家也表示,英特尔至强6的高核心数量设计使其在整体拥有成本(TCO)上具有显著优势。而且,业界普遍有意愿也有能力逐渐提升核心密度,更多核心的处理器是存在市场需求的。
对于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的主要采购者,也就是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所有者而言,自研的Arm处理器不仅帮他们获得了芯片供应链管理能力,而且能获得更好的议价权,以更有优势的成本采购第三方的芯片方案。这部分用户的采购意愿。
可以肯定的是,英特尔的能效核方案对数据中心用户,特别是那些需要高密度并发处理的中小规模云服务商,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高能效和低TCO的特性也使其在企业级服务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总体上,既有实际的用户需求,也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技术门槛,预计,英特尔的能效核至强将很快在市场上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