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教育资源布局

王土吉 2025-01-30 11:47:48

2024年9月份开学季,出现了很多变化,很多郑州的家长应该知道了,暗考开始统统作废。

教育部门的态度很坚决,不能再无序掐尖了。

这种调整是在全国的县域中学面临塌方的情况下,做出的艰难决定。现在的目标很明确,要从各方面来保证县中的稳定。

所以咱们就趁这个事儿,聊一聊国家对农村新一轮的教育布局。

我们从县级政府,教师和学生家长这三个方面开聊。

先说县一级政府: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生育率下降已成事实,自然的就是中小学生的生源会大幅减少。

生源这事儿,在城市和农村是冰火两重天。

从整体趋势上看,部分人口集中流入的热门城市,未来的规划仍是在“扩学位”上。

比如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方,既有的学校布局不仅没有大撤大减,而且普遍的在持续增加学位。

转脸再看农村,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学生荒。

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1400个县域近九成的县域小学,学龄人口预计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已经提出农村寄宿制小学向乡镇集中、寄宿制中学向县城集中的策略。

这么一来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县级政府开始大量兴建寄宿制学校,包括寄宿制小学和中学。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巨型寄宿制学校。

据说在四川的某些地方,集中之前一个小学十几二十几个人,集中之后,片区小学校规模特别庞大,在校生迅速增加到500-2000人之间,形成了超级学校。

这么大的寄宿制学校,从教学到食堂再到住宿都有压力。新闻上常见的是学生吃不好,睡不好,80人一间的大通铺宿舍突破你的想象。

另一方面,在各县大干快上的建设新学校的时候,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突然大幅下滑,某些地方的新建学校出现了“烂尾’。

目前来看,烂尾的地方正在扩散。

大量学生不得已迁入到这种半成品的学校里,学习环境可想而知吧。

接下来说说老师们:

目前的农村教师结构基本上是“农村富余、城区缺;小学富余、幼儿园和中学缺”的状况。

学生高度集中,并不会带来编制总量的增加,反倒是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了。

比如广州郑州这些人口净流入城市,学校开始大量招聘无编教师。

而在大量人口流出的县城里,学校生源持续减少,导致了教师“超编”严重。

富余的教师退出难,比如某些不足100人的学校配有4,50名教师。

农村学校撤并后,“多出来”的教师,有以下几种安排途径:

一种是重新竞聘上岗,力争进城里去新学校教书。

一种是接受学前培训,转岗到幼儿园当幼师。

还有一种是,接受返乡“躺平”,去乡镇空编空岗学校。

大部分的农村老师都是有编制的,在没有政策明确之前,不可能大规模裁撤。

但大家心里边都清楚,教师这个铁饭碗已经不铁了。

国家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教育支出是排前五的,数字惊人,但搁不住吃教育这碗饭的人太多了。

全国科级干部里管人最多的,除了医疗就是教育口了。

比如山东省安丘市,一个14万名学生的县级市,在编的教职工有9000人。

全县每89个人里就有一个吃教育饭的。

从全国多个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预算来看,人员经费普遍能占到学校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的85%甚至90%,而学校的公用经费只有10%或更低。

所以幻想小班教学的人,可以停止幻想了。

这个数据也说明了,为啥中小学教室里装空调会那么难,因为学校是真的没钱。

孩子上学,学校只提供教室和教师,其他的公用经费家长自筹。

最后说说学生和家长。

天下鸡娃的父母一般黑,不分城市和农村。

这些年,大多数的县域政府开始有意利用教育,来拉动当地的土地财政。

一边进行农村撤校并点,一边在城区大力建设优质的公办学校,通过这些方式刺激更多农民,为了子女教育进城买房。

目前的县城里聚集了大量来自乡村的“陪读妈妈”,并延伸出包括租房、托管等在内的“陪读经济圈”。

部分县城民办学校的农村生源几乎把学校包圆了。

这些是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呆在寄宿学校里。

虽然寄宿制学校建设势不可挡,但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寄宿制学校里,城区学生的优越感十足,人生地不熟的乡村学生,在县城教育体系里常常是“被边缘化”的一方。

这种情况下,一些低龄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寄宿,会容易被卷入到欺凌中。

这些方面需要家长们,一定要格外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事儿,反正就是这么个事儿。

教育分级大家都心知肚明,鸡娃也是永无止境。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