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受到《三国演义》小说以及电视剧的影响,笔者也不例外。一开始的时候呢,笔者一直都觉得徐庶在投奔曹操之前,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的,而且还认为他们俩并没有一同在刘备手下当差效力过呢。可后来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究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子,实际情况和之前的认知可是有着很大出入的哦。
其实呢,这里面有个情况和大家说一说。我原来啊,一直觉得是庞统在落凤坡被箭射中,不幸身亡之后,刘备这才把诸葛亮、张飞、赵云他们几个一块儿调到西川去的。我当时就寻思着,可能就是因为这么一调动,结果荆州这边就没多少得力的人守着了,最后导致关羽孤立无援,在败走麦城的时候遭遇了那样的悲剧结局。可是呢,等我认真去看了三国的正史之后,才发现我之前的那个想法压根儿就不对。怎么回事呢?就好比诸葛亮到了刘备这边之后,过了挺长一段时间,徐庶才离开的那样。这诸葛亮进入西川,也是过了一阵子之后,庞统才中箭去世的呢。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之前认为的那种先后顺序啦。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身边曾有徐庶和庞统这两位重要人物。后来呢,徐庶离开了,庞统也走了,就好像是被诸葛亮“送走”了似的。这到底只是单纯的巧合,还是背后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玄机呢?要说最清楚这里面情况的,那肯定得是刘备,毕竟他是当事人嘛,很多事情他心里应该是明镜儿似的。而咱们这些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朋友们呢,对于这两次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巧合”,想必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熟悉三国那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诸葛亮被刘备重用是在建安十二年的时候,这还是在徐庶的大力推荐之下才有的事儿呢。而徐庶呢,他是在建安十三年当阳长坂之战发生那会儿,因为母亲被曹操给掳走了,最后没办法才投降了曹操。关于这件事,在《三国志·卷三十五》里面记载得明明白白的。书上是这么说的:刘备当时率领着众人往南走,诸葛亮和徐庶都跟在身边一起同行呢。结果,被曹操的军队追赶上来并且给打败了,徐庶的母亲就这样被曹操给抓住了。这时候徐庶就来跟刘备辞行啦,他还指着自己的心口说道:“我原本是想着和将军您一起去谋求那称王称霸的大业,靠的就是我这颗心呐。可如今老母亲都已经失去了,我这心里乱得很,留在这儿也对事情没什么帮助啦,就请允许我从这儿和您分别吧。”说完之后呢,徐庶就去投奔曹操了。
大家知道吗,其实并没有史料能够证实程昱曾经伪造徐母的书信去召唤徐庶投降曹操这件事哦。而且啊,我们常常听到的那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也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呢。事实上,徐庶归附曹操之后,一开始就被封了右中郎将的官职,后来呢,还进一步晋升成为了御史中丞呢。
大家都知道,曹操在知人善任这方面的能力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并不比刘备差哦。而且啊,曹丕也绝不是那种平庸无能的君主呢。就说这右中郎将这个官职吧,它的俸禄是秩比二千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外戚人员,或者是跟帝王关系特别亲近的臣子来担任的哦。这个官职主要负责的事情呢,就是对后备官员进行训练啦,管理,还有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呢。并且,右中郎将和左中郎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五官中郎将曹丕的半个下属呢。再讲讲御史中丞这个官职,它可是言官当中最为重要的,属于言官之首哦。在汉末的时候,御史大夫其实就是个虚衔啦,不经常设置的,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真正在做事、履行相关职责的就是御史中丞啦。所以呢,徐庶进了曹营之后,如果他一直不说话,或者是不懂得怎么说话、说不出什么有用的话,像曹操和曹丕这样的人,那肯定早就把他给撵走啦,根本不会留着他的。
实际上呢,曹操并没有那种会去杀害敌方谋士或者大将家眷的习惯哦。就拿徐庶来说吧,就算他的母亲留在曹营当中,也不会面临生命危险。而且要是按照年龄来推算一下的话,徐庶的母亲可要比张绣的婶子以及秦朗的母亲年纪大很多呢。所以,徐庶其实真的没必要老是往坏处去琢磨这件事儿啦。
咱们先把徐庶为何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以及在母亲辞世后又为何不离开曹操回归刘备这个问题放一放,稍后再去探讨它。现在呢,咱们接着来了解一下诸葛亮入川和庞统战死这两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
演义小说里是这么描述的,说是庞统在落凤坡那儿被张任用乱箭给射杀了之后呢,刘备这才赶忙征调诸葛亮、张飞还有赵云进入川地。不过呢,当咱们仔细去看《三国志》的时候就会察觉到一个情况哦。就好比罗贯中在写的时候,把马腾被杀和马超起兵这两件事的因果关系以及发生的时间顺序都给弄颠倒了一样,在这里呢,诸葛亮入川和庞统战死这两件事的时间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样也被罗贯中有意地给颠倒过来啦。
很多人可能都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庞统是死于落凤坡,并且是中了埋伏才遭遇不幸的。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哦。据记载,庞统在进军围攻雒县的时候,他亲自率领着众人去攻打城池。就在攻城的过程当中,很不幸地被流矢,也就是那种不知道从哪儿飞来的乱箭给射中了,然后就去世了,当时他年仅三十六岁呢。所以说,庞统既不是像大家通常以为的那样死于落凤坡,也不存在中埋伏这一情况哦。
在《三国志·先主传》里,对于是诸葛亮先入川还是庞统先阵亡这件事,有着清晰的记载哦。当时刘璋派出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人,让他们在涪这个地方抵御先主刘备,结果呢,这些人都被打败了,没办法只能退到绵竹去防守啦。之后刘璋又派李严去统领绵竹的各路军队,可没想到啊,李严居然带着手下的人直接投降了先主刘备呢。这么一来,先主刘备的军队势力就变得更强啦。然后呢,先主就分别派遣各位将领去平定下属的各个县城。这其中啊,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领是率领着军队沿着江水逆流而上,去平定白帝、江州、江阳这些地方啦,只有关羽被留下来镇守荆州哦。再看先主这边呢,他则是进军去围攻雒城啦,那个时候是刘璋的儿子刘循在守城呢,这一围攻啊,就差不多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华阳国志·卷五·公孙述刘二牧(刘焉、刘璋)志》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哦,在“赵云从江州出发去分别平定江阳、犍为,张飞攻打巴西,诸葛亮平定德阳”这些行动完成之后呢,刘备这才和庞统、黄忠、魏延等一帮人去进攻由刘璋的儿子刘循负责把守的雒城。这一仗可打得不容易,前前后后差不多打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最终把雒城给拿下了。拿下雒城之后呢,刘备就又和张飞等人一起去合围成都啦。
诸葛亮刚刚进入川地的时候,庞统就在雒城攻坚战里不幸阵亡了。这事儿着实让人特别困惑。要知道,庞统可是刘备入川时的参谋长呢,他原本是能够指挥黄忠、魏延这些将领去冲锋陷阵的,可怎么到头来,他自己却偏偏被流矢射中而丢掉了性命呢?
这件事可不能按照宋朝以后的常规去考量。要知道,在宋朝以前呢,官员当中文武的界限压根就不怎么清晰,甚至可以讲几乎就不存在这样明确的划分呢。就拿刘备这边来说吧,我们一般都觉得诸葛亮和庞统那可是刘备手下排名第一、第二的谋士。可实际上呢,在刘备拿下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之后,给他们俩所封的官职都是“军师中郎将”哦。再看看姜维之前的情况,那时候担任大将军、大司马职位的是蒋琬和费祎呢。您说说看,这费祎和蒋琬,他们到底算是文官呢,还是武将?这还真不好简单界定呢,毕竟那时候文武界限没那么分明。
在刘备集团当中,有个人叫法正,他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呢,乍一看和诸葛亮好像差不太多哦。不过呢,法正可不单单只是担任尚书令这一职务哦,他还曾经出任过扬武将军以及护军将军呢。说到打仗这方面,那可就更厉害了。就拿庞统来说吧,就算跟庞统相比,法正那也是毫不逊色。而且呢,在战场上,哪怕是刘备在那儿,法正那也是冲在最前面的。这里就有个事儿能充分说明呢。有一回,刘备和曹操在争斗呢,局势出现了对刘备这边不太有利的情况,按照常理来说呢,这时候就应该往后撤了。可是呢,刘备当时不知道为啥,一下子就大怒起来了,说啥也不肯往后退。这时候周围的人呢,看着刘备那生气的样子,都吓得不敢去劝说他。就在这时候,箭就像下雨一样不停地射过来呢。这法正呢,居然径直就朝着刘备所在的前方走过去了。刘备看到了,赶忙就喊:“孝直,你快躲开那些箭。”法正却回应说:“您都亲自在这儿面对那些飞箭石块的危险呢,我这样的小人物又算得了什么?”刘备听了法正这话,这才说道:“孝直,那我就和你一块儿撤吧。”然后,他们这才往后退去了呢。
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当时战况很是激烈呢,法正一直紧紧跟随在刘备身边,全力辅佐他作战。就在关键时刻,敌人射来的箭朝着刘备这边飞了过来,法正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挡在了刘备身前,替他挡住了那危险的箭矢。就因为这件事,刘备心里对法正那可是极为信任的,甚至都超过了他对诸葛亮的信任程度呢。再说说庞统这边,在雒城进行攻坚战的时候,庞统那肯定是作战特别勇猛,一心想着要尽快拿下雒城,为胜利奠定基础。所以呢,他在战场上很可能是冲得太靠前啦,完全没顾得上自身的安危,结果就不幸被敌人的箭射中了,最后因为伤势过重,就这么身亡了。
当我们仔细去查阅相关史料的时候就会察觉到这样一个情况,在那个时候,跟随刘备以及法正一同去攻打雒城的人员构成可并不简单。其中呢,大家比较熟知的有黄忠和魏延这两位将领,但除此之外,还有李严这位降将也在其中。另外,还有一个叫卓膺的人也参与了这场战役,不过关于卓膺是不是降将这一点并不明确哦。有意思的是,卓膺这两个字念起来的发音和“捉鹰”或者“啄鹰”很相似呢,所以有时候大家还会打趣说,就凭这名字听起来的感觉,让他去射个凤雏说不定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就算不是李严和卓膺亲自动手,那些投降的士卒也有可能暗中放冷箭,这其实是完全能够让人理解的。要知道,刘备谋取益州这件事,正是庞统在一旁极力撺掇,而且还给他找寻到了合适的借口呢。
庞统究竟所中的那一箭是被谁射出的,其实暂可不论。要知道,他当时在战场上冲锋得太过靠前了,这无疑是导致他中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呢。而有意思的是,这个因素仔细说来,还真就和诸葛亮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哟。
大家都知道,徐庶的离开以及庞统的阵亡,这两件事其实都并非诸葛亮和刘备所希望发生的。要是徐庶和庞统都还在的话呢,当关羽负责镇守荆州之时,那关羽可就能有一个相处起来特别合得来,并且在履行职责方面极为出色、相当称职的搭档啦。这样一来,或许很多事情的发展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咯。
诸葛亮压根就没有任何想要排挤或者暗中陷害徐庶、庞统的心思。不过呢,徐庶最终选择离开,这其实和诸葛亮特别受刘备的器重是有关系的。要知道,徐庶可是比诸葛亮更早地加入到刘备集团当中的呢。可等诸葛亮一来,情况就有了变化。先不说徐庶心里会不会觉得失落,就连关羽、张飞这两位那也是有点不太高兴啦。就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密,关羽、张飞等人为此心里不太痛快,刘备还专门去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如同鱼有了水一样啊。希望诸位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关羽、张飞这才不再说什么了。”
读者朋友们可得留意啦,这里说的是“关羽、张飞等不悦”哟,可不是简单的“关羽张飞不悦”。这里面的那个“等”字呢,它到底包不包括徐庶和赵云,这史书上可没明确写出来呢。既然史书都没讲清楚,那咱们也就不好随意去猜测啦,毕竟得尊重史实嘛,没依据的事儿可不能乱猜。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在诸葛亮来到之后呢,徐庶原本首席谋士的那个位置就没法再继续坐下去啦。毕竟有了诸葛亮这样厉害的人物,各方面能力都很出众,在很多事情上的谋划等方面可能就更突出些。所以呢,徐庶选择换个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去谋求新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很正常、很合乎情理的一件事儿呢。
话说庞统,那可是极力主张刘备进军入川的,并且可以说在实际意义上担任着刘备前线指挥部参谋长的重要角色呢。你看啊,后面入川的诸葛亮、张飞以及赵云,那可真是厉害,在入川之后不断攻城略地,一次次立下赫赫大功。可回过头来再看庞统这边呢,就光是面前的雒城,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死活攻克不下来,这情况和其他人相比,还真是挺让人着急无奈的呢。
在当年那个时候,各路诸侯所遵循实行的都是汉朝的军功制度呢。按照这一制度的规定,要是能够成功夺取一座城池,或者斩杀敌军达到一千人,那就有资格被封侯啦。就拿当时的情况来说吧,在拿下整个四川之后呢,庞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担任军师中郎将这个职位。可要是依照前面提到的汉朝军功制度的那个赏罚标准来论功行赏的话,庞统在晋升军衔这件事上,很可能就会排在诸葛亮之后了。大概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庞统心里就有些着急啦。在之后指挥作战的时候呢,他所处的位置就太靠前了些。结果呢,就被敌人给瞅准了这个机会,敌人瞅准时机射出一箭,这一箭就正好射中了庞统。
诸位读者要是仔细去研读三国正史的话,便能够明白徐庶所做的选择以及庞统当时的心情啦。要知道啊,从古至今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样的说法呢。徐庶和庞统这二人呢,他们可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虽说彼此关系不错,但他们也都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思哦。毕竟谁也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要是碰到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更大的能够建立功勋的机会,那通常情况下都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呢。
在三国时期,刘备那可是非常出众的英主呢,他尤其在知人善任这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对于手下著名的“三大谋士”,刘备心里对他们各自的心态那是了解得十分透彻的。而说到后来才加盟到他麾下的法正呢,刘备对其可是格外礼遇有加哦。为啥会这样呢?很有可能,就是刘备担心法正心里要是有啥想不开的念头,说不定一气之下就又跑掉啦,所以才会给予他这般特殊的待遇呢。
刘备积极广纳贤才,这一举措本身并没有错,毕竟人才对于成就一番大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诸葛亮呢,那可是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付出和贡献无疑是值得高度赞扬的。庞统也是一心想要为刘备立下功劳,其心意和作为同样值得肯定与赞扬。然而,徐庶这边的情况就有点让人不太好评价了。大家都知道徐庶进了曹营,可他并没有像那句俗语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反而是成了个类似“话痨官儿”的存在。这就不禁让人遐想起来啦。假如,徐庶当初没有离开刘备,或者即便离开了后来又能返回刘备身边;要是庞统能够一直陪伴在刘备左右,在中军协助指挥作战;再假设法正没有那么早英年早逝。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身边有这四位才能出众的谋士全力相助,那他有没有可能成功进取中原,进而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呢?而且,要是这四位谋士都齐聚一堂了,那刘备又该如何合理地给他们分配工作呢?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再进一步设想一下,当刘备称帝的时候,如果徐庶、庞统、法正都能和诸葛亮一起并肩站在殿下,那最终他们各自又会被封授怎样的官爵呢?这一系列的假设,还真是挺让人玩味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