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战争。从结果来看,中朝方面成功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签署停战协定,实现了保家卫国、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根本目标。中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美军越过“三八线”并向中朝边境推进,严重威胁中国主权安全。毛泽东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激发了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意志。国内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动员,工人加班生产军需物资,农民踊跃交粮,青年学生参军参战,形成了强大的后方支持。志愿军在极端劣势的装备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战术弥补了技术差距。1952年上甘岭战役,美军调集6万兵力、300门火炮、170辆坦克,向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190万发炮弹,但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坚守43天,最终守住阵地,创造了“上甘岭精神”的象征。
志愿军充分发挥轻步兵机动优势,通过迂回包抄、夜战近战等战术打乱美军部署。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利用美军分兵冒进的失误,以38军穿插三所里、龙源里,切断美军第8集团军退路,迫使“联合国军”全线后撤至“三八线”以南,扭转了朝鲜战局。在战争后期阵地战阶段,志愿军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通过小规模歼灭战消耗敌军有生力量。1953年7月金城,志愿军集中火炮火力,在局部形成优势,歼灭韩军5.3万人,迫使美韩同意停战。尽管苏联未直接参战,但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如米格-15战斗机)和物资援助。苏联空军秘密介入“米格走廊”鸭绿江至清川江空域,削弱了美军空中优势。1951年苏联空军击落多架美军B-29轰炸机,迫使美军调整轰炸策略。
美国受制于冷战全局,不愿扩大战争规模,未轰炸中国本土、未动用核武器。麦克阿瑟主张扩大战争时,杜鲁门担心引发与苏联的直接冲突,最终将其解职,美国决策层对战争规模的保持克制。中国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稳定了国内社会,同时建立高效的后勤体系。东北地区动员数十万民工修建公路、铁路,保障物资运输;全国开展捐献武器运动,共筹集资金可购买3700余架战斗机,如“常香玉号”战斗机。朝鲜人民军和民众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破坏“联合国军”补给线。朝鲜军民在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时,主动提供情报和向导支持。
抗美援朝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在境外与西方强国正面交锋并取得战略平局,极大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国际地位。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评价,“战争法则中,不要同中国陆军交手。”战争让美国认识到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朝鲜半岛维持了战前分界线,为中国赢得了长期和平发展的环境。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政治意志、军事智慧、民众动员与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对抗“钢多气少”,通过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坚定的精神信念,实现了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国家安全,更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尊重,深刻影响了冷战时期的东亚地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