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佛两家情欲观为基础

观场对决 2022-04-29 20:59:12

韩、李二人对于“情”的关注与以往的儒家学者相比有着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对“情”的理解和认知上亦有着不同的看法,同时李翱更是在韩愈人性论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地发挥。

韩愈、李翱人性论之于儒家前人最大突破在对于“情”展开了更为详细、系统地讨论,他们在论述自身的情论时,除了继承儒家思想中有关于“情”部分思想以外,还参考借鉴了佛家的思想。先来看看韩、李对于儒家之“情”的继承。隋唐以前,儒家言情之本体的学者不多,论情之目的也是服务于自己的性论,如孟子以“四端”说情以阐明人之向善的观点。

同时据此提出了“亲亲、仁民、爱物”和“养心寡欲”的主张,将概念的本性加以血亲、道德、情感等社会伦理,以“情”去探究道德的根源,突显了“情”的地位。目前对于儒家情论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情”在儒家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孔子讲“情”,认为人的真情实感尤为重要,梁漱溟先生、李泽厚先生都提及孔子重视人性的情感,且“情”还是孔子学派的一大特色;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在其著作中也从孔子“仁”之角度出发,认为孔子强调个体情感的修养以及要遵守的规范。

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恻隐之心”讲“情”,表明情之本善,直接从源头上将“情”看作是善的,性之本善即情之本善。

孔、孟所言之情侧重于其正面价值,而“情”发展至荀子又衍生出“情欲”这一新含义。《荀子》中的“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和“性”、“欲”紧密联系在一起。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把“情”当做“性”的内容,“性”、“情”皆是天生,而欲则是外显之情的反应。荀子同孔孟一样,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通过学习而得到,但可以通过后

天的努力去为善,他认为后天人为的教化、学习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更为重要。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为人之本性实质为喜、怒、好恶及欲望,而这种“性”本 恶产生之原因就是“情”,它不需要依靠人为产生,受到感触自然便如此了,因 此“情”必须抑制,故而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 度。”荀子认为人皆一性,而圣人、君子之所以备受崇尚,不过是因为他们能够 很好的克制住本性之恶欲,并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以达到仁义道德的境界,即把 “性”与“伪”较好的结合在一起。而普通人通过服从礼仪法制且不断学习,亦 有成为君子、圣人之可能性。

0 阅读:5

观场对决

简介:人生即是一部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