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 ·零点商业评说
G7战略转向:两副面孔下的霸权焦虑
2025年3月,G7慕尼黑安全会议抛出两大争议性战略:对俄罗斯“有条件妥协”,对中国“系统性围堵”。这一“明牌”操作暴露了西方集团在多重危机下的战略失焦——既想借停火缓解俄乌冲突压力,又企图遏制中国崛起以维系霸权。然而,中俄通过深化协作,正将G7的“离间计”化作加速国际秩序重构的催化剂。
对俄“投降”:G7的绥靖逻辑与战略困局
G7对俄策略的转变,本质是西方集团在俄乌战场僵局下的无奈妥协。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公开承认“乌克兰恢复2014年边界不现实”,并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标志着拜登时代“无限制援乌”政策的终结。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力推俄罗斯重返G7,试图以“乌克兰利益换俄美缓和”,甚至暗示可接受俄对乌东的实际控制。
俄方的冷眼与中俄的默契:
普京政府明确拒绝重返G7,直言“G20更具代表性”,并多次强调中俄关系“不受任何外部干扰”;俄联邦议员普什科夫一针见血指出,美国拉拢俄罗斯的真实意图是“削弱中俄战略协作”,但俄罗斯早已看清西方“口惠而实不至”的套路;中俄同步行动:俄方优化对华签证政策,便利跨境货运;中国则扩大对俄能源进口,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构建起“去美元化”的经济安全网。这场“妥协”实为美国单方面的战略收缩——三年援乌耗资超2000亿美元,国内反战声浪高涨,共和党强硬派更要求“集中资源应对中国”。
对华强硬:G7的“遏华三板斧”
与对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G7对中国的系统性围堵。在最新联合声明中,G7集团祭出三记杀招:
污名化中国中立立场:无端指责中国“间接军援俄罗斯”,要求停止所谓“破坏和平”的行为;干涉南海与台海:以“航行自由”为名支持菲律宾挑衅,公然为“台独”势力撑腰,试图制造地缘裂痕;科技产业链脱钩: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施压盟友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打造“去中国化”供应链。中方的反击与破局:
外交部严正驳斥G7涉华谬论,强调“中国始终是和平建设者”,并发布《全球安全倡议》白皮书,获得超百国支持;军事层面,解放军在台海组织多军种联合演训,歼-35隐身舰载机密集试飞,释放“以战止战”信号;经济上加速“一带一路”与金砖机制扩容,推动本币结算,2025年1-2月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38%,创历史新高。中俄背靠背:破解离间计的双核引擎
面对G7的“分而治之”,中俄以全方位协作构筑反制壁垒:
能源-军事双捆绑:中俄签订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俄对华油气出口占比升至45%;联合研发高超音速导弹,共享预警卫星数据,形成“矛与盾”的攻防体系;金融去美元化: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交易量占比超70%,中俄本币结算率达90%,动摇SWIFT霸权根基;国际话语权争夺:共同推动上合组织吸纳伊朗、白俄罗斯,金砖国家扩员至12国,构建“非西方中心”治理体系。俄外长拉夫罗夫直言:“G7已成‘旧秩序遗老’,中俄引领的新机制才是未来”。
美国的双重困境:内部分裂与盟友离心
G7战略的溃败,折射出美国领导力的结构性衰落:
国内政治极化:民主党抨击特朗普“出卖乌克兰”,共和党则指责对华制裁“损害企业利益”,政策连贯性荡然无存;盟友信任危机:法国推动“欧洲防务自主”,德国反对对俄能源禁运,日本在芯片出口管制上阳奉阴违,西方阵营裂痕加深;战略资源透支:美军60%舰艇部署亚太,但F-35生产线因供应链断裂被迫减产,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却以每年120枚的速度列装。结语:新秩序黎明前的博弈
G7的“明牌”操作,恰似旧霸权体系的最后一搏。当美国试图用19世纪“离岸平衡”手腕应对21世纪的多极世界时,中俄已用务实协作撕开战略缺口。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验证一个真理:以邻为壑的冷战思维终将被时代抛弃,唯有平等共赢方能通往未来。
正如网友犀利评论:“G7一边对俄递橄榄枝,一边对中国挥大棒,像极了赌桌上输急眼的赌徒。” 当慕尼黑的会谈沦为一场外交行为艺术,历史的天平正在向东方悄然倾斜。
互动话题:你认为G7的“双标”策略会加速西方衰落吗?中俄协作能否重塑国际秩序?欢迎在评论区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