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Y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在曾经物资匮乏的时代,诞生了太多的民间手艺人。
时过变迁,“饿不死的手艺人”却成为散落民间的“遗珠”。

科技飞速发展,我们已然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些民间工艺,被时代遗落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8个民间手艺,见过3个以上的应该都当爷爷奶奶了吧。

在曾经的年代,东西坏了都是缝缝补补,就连那时候的锅碗瓢盆坏了也要补。
补锅师傅也自然的诞生了,谁家的锅漏水了就等补锅师傅路过的时候拿去维修。

这种补锅匠没有固定地点,走到哪补到哪。
补锅师傅会自己准备好工具,利用工具和补锅材料。
一顿敲打个填补,锅就补好了,有时候也会有些棘手的。

严重的师傅甚至会在锅底一整块粘上一些特定材料。
补锅的过程一顿敲打,街坊邻居也会图个热闹,一起边聊天边看师傅补锅。
那个时候真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爷爷奶奶辈流传一句话:“缝缝补补又三年”,指的就是身上穿的。
衣服破了一般都是妈妈给缝了,可鞋却不是普通针线可以补的。
因此有了补鞋匠的存在。

一架布鞋的机器,两个小凳子,一个小工具箱就是一个补鞋匠的装备了。
街边任何角落都能成为他们的工作地点。
由于工作的性质,补鞋匠身上并不干净,却并没有人在意,反而补鞋匠的生意很好。

坏的鞋脱下来之后,就坐在补鞋匠旁边等着,因此补鞋匠始终有多一个凳子。
如今鞋的质量也逐渐变好,很少出现能穿破穿坏的鞋了。

2005年爆火的电影《举起手来》中有一首弹棉花之歌,应该很多人都听过。
弹棉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手工艺了,“弹棉郎”会背着自己的工具到处弹棉花。
棉花更采摘下来并不是松软开的状态,但是经过他们的手艺就会变得松软。

被子在那时候一用都是很多年,可是被子睡久了之后会变得不松软。
被子盖起来会变得沉重不舒服,自然就出现了这些“弹棉郎”。
他们会把被子拆开来,把棉花取出来摊开躺在桌面上。

利用工具把棉花弹的松软,最后变成一床被子。
可这项手艺已经被机器取代了,如今农村都很难在看到了。
提起古老手艺,还有一个手艺不得不提。

这个手艺就是捏面人,该手艺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拥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他们通过面粉和糯米粉制作的面团,经过特殊处理之后能够达到不发霉不开裂的状态。
用手和一些小工具,捏成各种形状,有各种神话人物,还有各种动植物。

且该手艺还根据不同地区,有了不一样的风格。
早年间捏面人随处可见,如今却只能在一些旅游景点获得特定地点才能看到。

曾经在市面上并没有特别丰富的零食,爆米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小吃之一。
经常会在各种庙会上出现,一个火炉、一个爆米花锅和一些零散的工具。
爆米花匠会把玉米、酥油和糖放在已经预热好的锅里。

不停的翻滚,让爆米花受热均匀,在出锅的哪一刻一声“嘣”会招来一群小孩子。
在爆开那一刻会有很多成熟的爆米花四处飞溅,小孩子就会在地上到处捡着吃。

一方面是有吃的,一方面在爆米花出炉时候的一声“巨响”。
都成为小孩子童年的乐趣,哪里小孩子多,哪里就是卖爆米花的。
小吃的老手艺中,有一个买了不舍得吃的。

在曾经的庙会中,吹糖人是非常常见的,这些小摊十分简易。
改装的凳子上面有很多插糖人的地方,下面连接的是一锅已经熬好的糖。
师傅根据顾客要求,拿出一块糖吹出各种形状,边吹便捏就出现了各种形状。

后来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颜色,也有了更多种的糖人。
曾经庙会中随处可见,小孩子看到都走不动路,一定要吵着买一个。
制作好的糖人一定拿手不舍得吃,炫耀一番才肯吃。

可现在这项手艺却很少见到了,有些人会因为是嘴吹的介意而不给孩子买。
即使有了吹糖人的摊位也不会很多人围着,已经没有小时候的乐趣了。

绞面是古代的一种美容方式,绞面师就好比如今美容院的美容师。
但绞面和如今的美容方式完全不一样,绞面是利用物理技术,并不是什么美容针。
那时候的化妆品也并没有特别丰富,在女子出嫁前。

绞面师利用一根简单的线,把女子面部的汗毛绞掉,眉毛会修的平整。
利用一根线进行,因此也有了“绞面”的叫法。
该手艺主要流传在广西壮族地区,该技术是代代相传。

在女儿出嫁的时候,母亲亲手给女儿绞面,送女儿出嫁。
绞面的工具十分简单,利用粉增加摩擦力,再用两根线相互交叉旋转,带走汗毛。
完成绞面后,女子的皮肤会变得光滑有弹性。

现如今美容技术发达,该手艺也逐渐消失了。
还有一门手艺,它才真正的家喻户晓。
麦秸编织工艺是一项具有超过2000年历史的传统手艺。

相关制品可以说是涉及到了家家户户,在那个年代哪家没有麦秸制品。
该手工艺主要是将处理好的麦秸,编织成各种不同的样式。
可以是常用的工具,吃饭的盘子,装粮食的桶,还可以是各种玩具。

就连夏天的凉席都能利用该工作制作而成。
随时代发展,也有了更好的材料代替了麦秸,该手艺也逐渐消失。
结语:
曾经因为物资匮乏,出现了这些手艺人。
现科技发展很快,这些手艺却被留在过去。

虽然很多传统手艺已经逐渐消失,但我们不能忽视它们曾经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都是曾经匠人的智慧,承载了很多值得被记忆的传统文化。
信息来源:中华网: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 个个让人怀念(2)2022-02-25 09:35:43 来源:狼叔有料
